|
|
|
刘戈:志愿者,公民精神召唤公民社会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9日07:37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作者:刘戈 宋志永和他的12个农民弟兄家境都不宽裕,赴川救灾,很多队员都是举债千里救援。是什么让宋志永和他的弟兄们这样义无反顾?是什么使得一夜之间从全国各地涌来无数的素不相识的志愿者?平凡的人们给我们最多感动。人们发现,并非世衰道微,《春秋》所述的“义”也并未消亡,在地震中,这些貌似久违的风尚被志愿者们重新发掘,又以公民精神的新面貌重新诠释。“我们是志愿者”,正成为中国新公民的徽章一种。 尽管大多数志愿者没有统一的组织也没有事先的相互召唤,而且是第一次从事这样的事情。但据不完全统计,参与地震救援的志愿者超过20万。他们的出现有两个特点:一是完全自发动员,而不是通过某一个政府组织的统一安排;二是他们的动机都源于一个信念,即“对陌生人的奉献是一种必需的担当”。这种组织形式建国以来十分罕有,这种动机改革开放以来召唤已久。它体现出经济发展带来的个人权利解放的许多特点。必须指出的是,这种没有任何名利冲动的自发行为不啻为公民精神和公民社会的成年礼。 总结NGO和志愿者们在此次灾难中的表现,足以让一些有偏见的人士重新认识到,民间力量并非搅乱秩序的不确定因素,而是能够与政府共担苦难和责任的建设者。地震之后,四川灾区人民在心里天然地和全国人民签署了一份契约:这次别人帮助了我们,尽到了公民的责任。如果有一天当他们需要我们援手的时候,我们一定不会让人失望。这是一份社会成员“奉献—感恩—回馈—再奉献”的路线图。 从公民精神发蒙到组织有序的公民社会,还涉及到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即志愿者的培育和培训。比如,万千志愿者带着各种物资拥堵在从成都到灾区的山路上,热情可嘉,却因缺乏专业技能难以被有效分类,自然也很难开展有效救援。不能人尽所长,客观上会干扰救援效果。这是下一件庞大事务,值得政府、NGO和社会各界一起努力。
【抗震救灾吧】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