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娜:文学选秀靠的还是干货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9日10:37 深圳商报

  作者:马丽娜

  旧时代的鲁迅感慨“在中国,挪动一张桌子都是要流血的”,所幸我们生在今天,新生事物的出现已不需要那么惨重的代价了,但也往往引来无数的臭鸡蛋。至于对新事物的宽容和耐心,欣赏和支持更是不可求了。我们习惯了“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这种艰难困苦玉汝成的文学诞生模式,因此往往看不得文学也可以不寂寞,文人也可以沾铜臭。连日来,质疑讨伐征文大赛史上的新生事物——“THE NEXT文学之新”又成了一个绝对的热门。

  从各家的评论文章看去,批评者似乎不甚了解批评的对象,动辄是“超男”、“超女”,误导读者以为大赛就是各位选手化上精致的妆,穿着怪异的衣服,迈着青春的台步在镁光灯下比比谁最美一样。事情完全不是这样的,仔细研究比赛规则,发现虽然出现了“海选”、“现场生存淘汰比赛”,“36强”、“12强”,“4强”等娱乐选秀的术语,但每一个环节赛的依然是各位参赛选手的文字功底,靠的都是干货,而评委团的组成人员也多是文坛的权威人士,如王蒙、曹文轩、刘震云、张颐武等。

  它的创新之处,我认为有三点:第一是把普通读者的意见考虑在内,充分调动读者的阅读积极性,有效避免了获奖作品一出炉,百分之八十的读者不认可的尴尬;第二是奖品够劲,成名后的一连贯市场化运作,诱惑力十足,既诱发了每一位怀抱文学梦想青少年的创作激情,又可赢得广大家长的支持;第三是采用多循环赛制,避免一篇作品决定命运,可全面挖掘考察青少年的文学潜力。

  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文学大赛的确是第一次,但不能因为是第一次,就要怀疑打击。不要因为它会给别人带来物质回报,就一味冷嘲热讽。恰恰相反,我们要敬佩的是郭敬明亲手制造自己“敌手”的勇气、他对写作的热忱以及他灵活的商业头脑。在文学被边缘化的今天我们要感谢它让躲在角落处的文学得以进入市场多多少少改变一下家长反对孩子走文学道路的现状。况且大赛选拔的是多类型的写作者,不仅有下一个郭敬明,还有下一个刘震云、张抗抗、曹文轩等。80后90后不独反叛自我,不独浪漫天真,不独才气傲人,也不乏有现实承担意识的写作者,这几年的高考作文已经透露了这一点。

  退一步说,即便没有选出来真正的THE NEXT,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对百姓而言,多了一个茶余饭后的谈资;对某些人而言,则多了一个可骂的对象。但不要忘记起码它从游戏桌上、从卡通片前拉回了一批孩子,起码这次比赛会坚定一些孩子心中的文学之路,在文学被边缘化的今天起码我们知道文学也是值钱的。或者还可以进一步地说,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慎重地投出一票,它又是一次对青少年公民意识的培养。而这些是很多人想做却没有做到的。“出名要趁早呀”,对于25岁以下的文学写作爱好者而言,这次大赛是一个实现梦想、挖掘自身文学能量的机会。

  所以我要祝福这次商业化运作的文学大赛成功。我更加期盼文坛新秀的诞生!(马丽娜)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