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杭民:学习新加坡招生老师好榜样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4日08:31 现代快报

  作者:吴杭民

  一个传奇般的真实故事何以降临于一名高考分数只够读个独立学院的女生?前提是她接受的一个不经意间的品德考试——乐于助人,为自己意外赢得了一个宝贵的机遇。而在面试的半个多小时,张孟苏时而用英语,时而用普通话,向面试考官推销自己。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二等奖,全国网络英语综合技能三等奖,全省书信作文大赛一等奖……如此全面的综合素质,更让新加坡老师如获至宝。

  一个乐于助人、综合素质全面的低分考生,为何没被国内大学的招生老师“发现”、却惟独被新加坡的招生老师慧眼相中?当然,这里面的确有着太多的偶然因素,但偶然背后必定有必然。事实上,除了4名英雄少年因在抗震救灾中表现突出前不久被保送上大学外,因为品德高尚、助人为乐而被招生老师“发现”的,我们还能道出几个?

  北大历史学系党委书记王春梅说:“考上北大的学生,分数是高的,但不一定分数高就各方面都优秀,分数高只能证明他学业基础好,至于道德等其它方面因素在高考中是看不出来的。”王书记的“以范美忠为耻”之说被褒贬不一,但其“分数与道德”的辩证说法,在我看来,却是真实深刻而实事求是的。高考“唯分数论”的招生理念在体制的沿袭下一直根深蒂固,至今纹丝不动,而高校自主招生尽管有限地突破了对分数线的崇拜,但在考察“智”的同时,对“德”的忽视,也是显而易见的,因品德高尚而被“发现”综合素质、专业素质一流的传奇,在国内高校的自主招生中出现了吗?

  所以,在这样的选拔语境中,我们要向新加坡的招生老师致敬!因为是他们,让我们得以再一次反思我们的高考选拔制度,包括高校自主招生的理念和标准。在一个道德意识日益被模糊、被边缘的时代,“德智体”的传统选拔标准,豁然间更具有了深远的现实意义。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