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志:可疑的张孟苏事件与真实的教育弊病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6日09:50 长江商报

  作者:李忠志

  近来被热炒的武汉“ 低分高能”学生张孟苏“鲤鱼跳龙门”被新加坡政府理工学院破格录取的传奇故事,被证实有炒作嫌疑。新加坡5 所理工学院均否认录取助人为乐女生。(7 月15 日《新闻晨报》)

  一位叫“ 孤独川陵”的网友也发文澄清说,在新加坡,理工学院不是大学。学生初中四年毕业后可进入理工学院读书。

  张孟苏拿到的奖学金是助学金,每一个学生都有,这是政府的补贴,而学生将为此保证留在新加坡工作三年。尽管现在还联系不上张孟苏本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张孟苏传奇的真实版本与我们的期待有一段距离。

  张孟苏事件报道的不慎重,暴露了当前传媒的浮躁。我们先暂时放下这个问题,先来关心一下由张孟苏事件引发的评论问题。我想,看到这样的消息,这些天来对张孟苏充满了兴趣的评论家可能会不知所措。几天来,由张孟苏引发的所有关于中国教育弊病的有力批评一下子都显得那么孱弱。有人说“评论失去了事实这个依据,批判变得虚伪。”的确,那些以这个虚假由头慷慨议论的评论者肯定会有被捉弄的感觉,但是他们由此引发的议论和批评真的会像有人说的那样变得肤浅和牵强吗?未必。虚假的张孟苏事件并不能遮蔽真实的教育弊病。

  国人早就诟病已久的教育理念、教育体制和学生的评价体系是不是真实存在?这一点毫无疑问。国外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在这方面是不是优越于我们?这一点同样毫无疑问。比如,中国大学招生制度的僵硬几乎每到高考时节都被拿出来批评,钱鍾书破格读清华的传奇每年都被翻出来议论。至于中国素质教育的不足,唯分数论英雄现象更是经常论及。又比如,即便张孟苏事件不真实,这种人们臆造出来的做法,在国际上其实真实存在,算不得什么新闻。比如美国的大学录取学生,就非常看重学生做“ 义工”的时间和表现,重视体育成绩及其他综合素质。可见,即便我们借题发挥的“题”失真,但我们“发挥”得并不错,并非没有针对性和依据。

  由头失真,议论成不成立,是一个复杂的评论伦理问题,只言片语无法论述清楚。但是在历史上,人们为了引起对某个社会问题的关注常常制造出一个虚假的由头的事并不少,最著名的大概要属新文化运动中,钱玄同、刘半农导演的“ 双簧”了。为了引起人们对新文化的关注,钱玄同化名“ 王敬轩”,历数新文化的坏处;刘半农则一一予以驳斥。尽管根本不存在“ 王敬轩”,但刘半农对其有力的批评还是起到了推进新文化的功效。

  张孟苏事件的真假有待进一步证实,但中国教育的弊病却千真万确,我们万不能因为张孟苏事件的失实而否定评论者对中国教育问题真诚而理性的思考。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