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磊:为何有些人可免试读大学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8日07:23 信息时报

  作者:冯磊

  被评为抗震救灾优秀学生的灾区毕业生,可免试上大学。汶川县威州中学报了三个学生参加评选,但是其中一人却被在救灾中表现并不突出的学生取代。媒体报道称,该学生的父亲是威州民族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校长(《新京报》7月17日)。

  看了这个报道,也随便浏览了一下网友的评论。网上自然是讨伐声一片,但我个人感觉,这件事情很少有人从制度设计的层面来理解:在四川灾区参加抗震救灾的优秀学生,为什么可以免试上大学?这种做法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奖赏,还是恩赐?!

  众所周知,高考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考试,在现有的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稀缺的前提下,为了保障公平公正,国家采取对学生进行智育考核为主的录取方式,借以保障国民能够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从这个意义来讲,考试对每个高中毕业生而言,都是一道必过的门槛。不参加国家组织的全国统一高考,就不能读大学,这是一道不应该被破坏的底线。

  但是,出于对特殊贡献人士照顾的考虑,现实中往往要拿出一部分读大学的名额进行“超前分配”,这种不经过考试就直接入读大学的做法,从本质上来看就是破坏高考制度的公正性,带有明显的人治色彩。

  既然有人可以不经过考试就入大学读书,那么,得到免试的条件就成为奇货可居的抢手货。同样的,既然国家提供了这么一种不公平的奖赏模式,那么,就一定会出现有损公平的推介方式和方法。这其中,出现黑箱操作是必然的问题。

  面对汶川威州中学这个疑点颇多的“推荐读大学”特例,我们不应该把目光过多放在当事人的身上,而应该转而关注这种奖赏式入学方式是否合理。当一个红头文件就可以更改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以来制定的全国高考入学模式,当几个人碰头研究一下就可以把高等教育资源当作一种奖赏送给个别人,首先应该受到质疑的,就是这种奖励的权力与制度的合理性。

  高考讲究的是公平。今天,违背高考纪律、弄虚作假的人士一旦东窗事发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这说明,经过三十年的努力,高考已经成为国内含金量最高的公共服务项目之一。但是即使如此,在今天,面临大灾大难,面临重重考验的时刻,甚至面对其他方面的特殊人士,总有人愿意网开一面,利用如此严肃的人才选拔制度来表达某种鼓励、体恤、补偿的意思。这种恩惠和照顾,完全可能通过其他方式体现,而唯独不能拿“免试入学”来表现,因为他破坏了高考入学的公平精神,违背国家择优选拔人才的理念。

  我们相信,随着媒体报道的进一步深入,威州中学出现的问题必将能够大白天下。相关的问题会得到解决和澄清,出现的疑虑会得到消解,错误会得到更正。但是,利用免试入学这个“奖品”奖励特殊考生的制度已到了非反思不可的时候了。毕竟,这牵涉到更广泛意义上的公平与公正问题。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