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建立全民防灾体系才是治本之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0日08:07 新京报

  新京报社论

  中国地震局副局长阴朝民昨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5月12日的汶川地震,“由于发震区域构造的复杂性,震前没有出现大量典型的异常,我们没能做出预报,作为地震工作者,我们深感痛心和不安。”

  地震局官员这一表态,既合乎人之常情,也符合政治伦理。有了痛感,更需要痛定思痛,痛下决心,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不孚公众对强化地震预防、抵御的期待。

  的确,“地震预报尤其是短临预报至今仍是世界科学难题”,但是,对比西方国家的经验,人们也许会问:地震预报固然是“难题”,那么,建立遍及全国的地震“速报”系统是否具有技术和财政的可行性呢?

  也就在昨天新闻发布会前的几个小时,日本福岛县附近海域于当地时间11时39分发生了里氏6.6级地震。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气象厅利用“紧急地震速报”系统,在2分钟后立即发出了可能有海啸的警报。约5分钟后,日本全国电视台NHK中断电视节目,紧急插播了地震的消息,向全国发出了巨浪将于正午后抵达宫城、福岛两县沿海的海啸警报。随即,两县海水浴场等处的游客迅速疏散避难。

  这场地震后来没有引起大规模的海啸灾害,但这一“速报”的案例充分显示出日本防灾系统的效率。防灾体系的高效,不仅来自先进的科技,也在于行政体系的政令畅通,预案成熟,使得面对灾害的危机管理能够有条不紊。

  国外经验显示出通过建设全民防灾体系,统筹地震的“预报”和“速报”,意义重大。国家地震局今天也表示,该部门形成了一套防震减灾的工作方针和工作体系,并提出了三大战略要求。值得关注的是,其中的“社会参与、共同抵御”这一战略要求,强调了发挥民间社会的积极作用。

  所谓“社会参与”,不仅要在地震预报、速报的技术层面,对专业人士的建言献策和来自草根的声音,一视同仁,更重要的是要让“社会参与”积极转化为全民防灾救灾的公民训练。在地震频发的日本和美国加州地区,政府和市民团体都会组织起针对水灾、火灾、地震和恐怖袭击等内容的防灾训练。这样,通过有效的防灾和避难训练,居民能够在地震发生之后相互救助,在第一时间挖掘出被埋邻居或是对伤员进行急救,大大减少灾害造成的死伤。

  在公民训练之外,“社会参与”也要加强抗灾志愿者的组织。今年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大批志愿者,彰显了公民社会的力量。但如何避免志愿者因训练和组织不足,在救灾时不能充分发挥效果?这就需要将志愿者训练纳入公民训练予以考虑。在日本的很多县市,地方政府和社会团体通过扎根社区的“CBO”(Community-Based Organization)的形式,对志愿者进行日常的训练,在发生灾害时迅速联动,组织起“救灾志愿者中心”以指导救援活动。

  在科技水平尚不能完全预测地震的现实面前,统筹震前的训练和震后的速报应是应对地震的关键之举。同时,也需要国家的长远眼光,早日建立起“全民防灾体系”,囊括起地震和水灾、火灾、疫病、恐怖袭击等各种可能的公共性灾害。至此,这已不只是地震部门一家的事情了,它更需要中央和地方的民政、建设、教育、公安、消防等各部门的通力合作,结合政府的管理引导和社会的自主参与,共同构筑起高效、安心的全民防灾体系。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