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攀:高考改革卡在了哪里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1日09:17 长城在线 (来源:燕赵都市报)

  作者:王攀

  浙江省近日启动了全新的高考方案,虽然该省有关人士称,此举目的是减少学生负担,挑战“一考定终身”,但仍遭到“会不会流于形势”以及“能不能保证公平”等方面的质疑。(7月20日《新京报》)

  对于高考,我们可以找到100个赞同改革它的理由,同时可以找到100个反对改革它的理由。一个莫须有的张孟苏事件都让舆论对“分数论”高考制度口诛笔伐,而当清华破格录取少女作家蒋方舟时,民间对“素质论”的特招制度又充满了怀疑。这恰好说明了高考改革“动辄得咎”的尴尬境地。

  与其说是高考制度变革引起的矛盾,不如说是高考制度调整和变革的前提引起的矛盾。中国的高考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必须有三个前提:一是公共教育资源分布的相对均衡性,东西部之间,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特别是城乡之间;二是录取过程更加透明和确立公众监督,公开公平公正不仅仅是高招的口号,还必须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三是所有录取机构特别是那些精英型大学,能够真正具备免于外部权力干预和自身权力寻租,从而保持相对自主性。

  可以说,上述第一条,是“素质”取向的高考改革的必要条件,否则,区域、城市、城乡之间的公平问题将更加突出。但事实上,公共教育资源现在根本不可能实现均衡。至于改革的后两个条件,,也缺乏可靠保证。已经实施的保送生和自主招生制度被诟病,原因就在于此。

  中国的高考之所以秉持“分数论”而非“素质论”,就是因为公共教育资源在区域之间、城市之间、城乡之间不能均衡分配,因而造成学生素质差别过大,让“素质高考”没有实现的可能,那样只会加剧选拔的不公性。而中国的高考选拔过程和选拔机构不透明又不自主,也让人们对“素质论”外衣下的各种权力干预和权力寻租充满警惕,担心改革产生新的不公。

  因此,抛开高考制度调整和变革的前提不管,而只在选拔人才的标准上动“刀子”,怎样调整和改变,都注定要被质疑。高考制度改革说白了,应该包括制度所处社会环境的变革,而后者更是前者的前提。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