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瞭望东方周刊:选官治吏应加大民意权重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1日11:53 瞭望东方周刊
本刊编辑部 组织部门用人是否公平公正,一个官员的德能勤绩,最有权力评价的何尝不是百姓?民众的“感觉”何尝不比考核数 字更重要、更有说服力 中组部委托国家统计局开展民意调查,8万份问卷已全部下发。中组部有关负责同志认为,这不仅是“推进党务公开 、发展党内民主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保障人民群众对组织工作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提高组织工作公众参与度 的重要渠道”。尽管该民调并非涵盖所有干部,仅限于社会公众对于组织工作和组工干部的满意度,仍然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想 象空间。 在有着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文官制度的中国,官员的遴选方式与监督考察,一直是各个时代治国安邦的核心问题,关系 到一个政权的兴衰荣辱。直到今天,执政党的核心执政方式,仍是选择合适的官员安排到各地各级各部门,由他们来具体治理 公共事务和维护社会稳定。官员的治理能力与执行力之“总和”,构成着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就是“选 官”与“治吏”。 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无论“选官”还是“治吏”,民意评价始终只是个“软”环节。自上而下,层层发现与选拔, 仍是官员遴选的主要方式。决定一个官员任用与升迁的,更多的是上级组织部门。在这种由上而下的选人用人模式下,为了尽 最大可能给官员的留任或提拔树立一个客观标尺,政绩考核是必不可少的程序。 近年来,考核指标、权重、方式一直在与时俱进,考核体系也越来越严密。执政党也通过考核的调整引导官员确立政 绩取向,比如“科学发展观”就取代了一度占有极大权重的GDP,对以单向度的经济增长论英雄的治理偏差起到了很好的校 正作用。 但是,这种由上对下的考核再公平合理、再严密,也难免百密一疏,为了考核交出的“成绩单”漂亮一些,不少官员 总是能“研究”出对策。 最新的一例便是“减排数据地方跑赢中央”---据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2 007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66%,尚未达标。然而,根据地方各省数据平均计算,单位GDP能耗已下降为3. 997%,基本达到减排4%的既定要求。究竟是地方减排努力已经达标,还是中央数据拖了“后腿”?尽管有GDP核算方 法和统计技术的原因,依过去的经验,有些地方搞“数字游戏”的嫌疑恐怕难免。 不仅是“数字游戏”,为人诟病的装门面“政绩工程”也一直以“变脸”的方式在继续,从过去的大楼、大马路“变 脸”到了民生领域。在一些地方,对民生的重视只停留在表面上的刷标语造声势,喊空口号,搞花架子,把民生变成了作秀的 “筐”。今年初在上海两会上,就有代表对有些地方把诸如基础设施建设之类都纳入“民生投入”的现象提出批评。 不考核不行,有考核就有“数字游戏”和“政绩工程”,无疑是自上而下“选官”与“治吏”的困境。要摆脱这个困 境,真正提高执政能力,必须在考核之外开辟选人用人的“第二渠道”。 这种“渠道”,就是在对官员的考核中,引入民意,引入公众的“感觉”。在当下的现实情况下,民意调查无疑是最 好的方式。现任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江苏省委书记任上曾就如何判别“小康不小康”说,“对小康建设最有权力评价的就是老 百姓”,“小康不小康,关键要看群众认可的程度,人民群众承认比统计局的数字更重要,更有说服力。” 组织部门用人是否公平公正,一个官员的德能勤绩,最有权力评价的何尝不是百姓?民众的“感觉”何尝不比考核数 字更重要、更有说服力?加大民意“权重”,何劳考核体系越来越复杂?何须费心费力防范官员弄虚作假?何须“用人腐败” 不能治? 正因为如此,在对官员的选拔任用中,民意越来越为执政党所重视和强调,“公推公选”作为一种实验性民意介入方 案在一些地方也在尝试,并得到民众正面肯定。 最新的标本是贵阳。7月以来,贵阳将四个区、县的“一把手”,即区(县)委书记职位拿出来号召本地合乎条件的 官员竞争。竞争者要胜出,还得通过施政方案的竞选、电视上的施政演讲并进行民意测验等多个环节。其中,“倾听民意”成 为必考题。7月14日,中央电视台罕见地对贵阳区县书记演讲答辩进行了直播,“瓮安事件”被列入了考题。 人们期待贵阳的模式能够被复制,期待民众的“感觉”对官员仕途的影响能越来越大。-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