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聃:教育部不能坐视华中科大招生事件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2日07:34 信息时报

  作者:王聃

  “华南虎”事件中公众对国家林业局的“用脚投票”。不管怎么样,“华工招生百慕大”这层窗户纸一定要捅破,相关主管部门的“鸵鸟政策”千万来不得。

  近日在报章、坊间引发舆论沸腾的华中科技大学“招生门”事件又有了新进展。20日,华中科大发表简短声明,就关于该校“招生开空头支票导致考生落选”的报道给予回应。否认其招生人员作过“保证录取,绝无风险”的承诺,这也是该校就该事件做出的第一次正式回应(《长江日报》7月21日)。

  借助于现代资讯传播的发达,华中科大的“招生门”事件已成了一起聚焦无数目光的“公共事件”,承载起了普通公众对招生公正、大学形象等诸多议题的朴素期待。然而纵观整个“招生门”事件的发展脉络,其却愈来愈呈现出“百慕大”般的神秘与扑朔迷离:从顺德一中考生和家长们千夫所指的“招生工作人员失信”,到招生人员的矢口否认,以至华中科大发表声明“自证清白”,真相依旧无法浮出水面。

  华中科大“自证清白”的声明或许可被理解,那是其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和“信誉受损最少化”之后的必然选择。而普通考生、家长的力量又不足以与一所大学抗衡,令真相水落石出。这就极需相关政府部门对这一“招生百慕大”事件进行及时的调查、处理,钉下权威的“一根钉子”。华中科技大学作为一所直属教育部的重点高校,教育部有义务和职责组成专门的“华工招生事件”调查组,进行实事求是的、独立的调查和取证,以正视听,化解危机——教育部不能再坐视“华科招生百慕大”。

  考生、家长们和华中科大,究竟谁是谁非,姑且存疑。但如果教育部再坐视华中科大的 “招生百慕大”,则无疑有着难以低估的负效应。迟迟不出的真相,只会让大学与政府公信力受损,考生权益无法维护。如果任其继续,更会加剧公众对这一“公共事件”不满情绪的泛滥。往深里说,如果华中科大的“招生百慕大”如华南虎般再上演个第二季、第三季,将会带来更大的社会道德风险和公共理性“沦陷”,贻害无穷。

  早在今年5月,教育部就下发过通知,要求高校必须把相关高考招生的招生计划、招生章程、录取规则、录取过程、录取结果以及学费标准等及时、准确向社会公开。因而,从这个角度而言,彻查华中科大的 “招生百慕大”更有着政策层面的必要性。目前,顺德一中考生、家长和其他公众最关注的问题是:华中科大招生人员是否对顺德一中考生做出明确录取承诺;如果承诺,为何依旧未被录取;如果承诺,如何对被“忽悠”的考生进行赔偿;如何预防类似问题再次出现——这些都要求教育部调查组在不“和稀泥”的前提下,迅速查明,向公众发布。

  从某种意义而言,“华工招生百慕大”的出现并不是最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手握执法权力的政府部门不作为。别忘了“华南虎”事件中公众对国家林业局的“用脚投票”。不管怎么样,“华工招生百慕大”这层窗户纸一定要捅破,相关主管部门的“鸵鸟政策”千万来不得,相信教育部不会让我们失望。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