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大焕:东莞红包发放难题愈显探索价值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2日08:17 新闻晨报

  作者:童大焕

  面对持续通胀压力,广东东莞在全国范围内首开先河,向低收入人群发放一次性临时生活补贴,符合条件的市民每人补贴1000元。此举赢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被普遍认为是政府积极主动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经验、与民同患难、藏富于民的一个良好开端。

  但理论与实践往往存在相当距离。7月21日《广州日报》报道,一进入到实际操作层面,东莞政府“发红包”并不顺利,以前估算是12.2万人,但至7月16日,17个镇已上报16万多人,还有近半数的15个镇没有上报,估计最后总的财政支出可能超出估算1倍多。

  红包“发不下去”,主要原因无非两个:一是我国还全面缺乏对公民收入的精细化统计,而本次东莞之举,除了通常的低保、优抚等困难群体外,还将低保边缘户这一类别首次列为济困目标。但仅凭家庭月人均收入401至600元这样的标准,基层政府难于操作和统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相当多民众存在吃大锅饭的平衡心理,觉得你有我也应该有。政府坚守的原则,当然是应该纳入的一个也不能少,不符合条件的一个也不能进。但知易行难,审核工作量很大,时常还有村民与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吵架,很难按要求及时上报。二是一些基层干部为了安抚下面的情绪,也为了多为地方民众向上争取补贴,采取息事宁人对上多报人数的办法,如有的地方超过户籍居民总人数的62%。前者损失效率,后者损失公平。

  尽管“东莞红包”在实施过程中遇到这样那样的现实难题,其体现出的“民本政府”理念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依然可嘉。不仅如此,正是因为这些暴露出的问题,“东莞红包”的铺路石意义反而更加凸显,使今后各级政府在与民众分享财富的道路上规避一些东莞曾经遇到的操作陷阱,并逐步找到更加公平而且高效的道路。

  首先,在国民工资收入结构复杂、国家相关信息系统和征信体系无法全面精确掌握民众收入的基本国情下,类似的财政红包要实现高效而且公平的发放,一是可以考虑普惠制,就是人人有份。即使是人人有份,对每个个人产生的实际边际效用是不同的,对于高收入者,它可有可无,对于低收入者,却“大有用处”。所以实际上还是公平的。它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信息甄别的成本和腐败成本。这种分配模式,主要价值体现在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财富分配关系上;二是只在原有的、政府已掌握详细信息的低保、优抚等困难群体中发放,哪怕发放数量高一些。这种分配模式,主要体现的是政府二次分配注重公平的价值。而除此之外的分配模式,在当前条件下较容易导致既缺乏效率也难以保障公平的局面。

  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政府发红包的方式虽然也可以作为财政收入增收或通货膨胀较高时的常规手段,但藏富于民的根本办法还在于减税。研究表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太平盛世都与减税密切相关。在通胀高企、企业成本压力加大、政府税收增长连年数倍于GDP和国民收入增长的今天,减税以“放水养鱼”,实乃“富民强国”之正道。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