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志军:余华为何反对蒋方舟上清华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3日10:18 深圳商报

  作者:叶志军

  关于蒋方舟该不该上清华的争论,余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清华录取谁是清华的权利,不过我倒不认为这就是人文特长学生的希望,我倒认为蒋方舟不上大学也无所谓,什么清华、北大,就是剑桥、哈佛我觉得也没必要去,中文系对理论系统训练可能有帮助,但是对写小说可能没什么用。”

  这里要纠正余华的一个小纰漏,按照公开报道的说法:蒋方舟未来的理想是做一名记者,她报考的是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当然,作为余华的一个有力反证,这位少女作家对着自己的高考作文曾经感到无从下笔。所谓文学的学院派和自由派的分野,或许正在于此。

  大学出不来好作家,这也许才是余华的潜台词。和他的前辈鲁迅一样,学医而半路出家的余华在文学之路上是幸运的。这几乎也成了一种有趣的中国特色,比如如今风头正健的冯唐和和菜头,也无一例外地是大学中的理科生。当然,如果再往上挖的话,沈从文和黄永玉更是大学没毕业。

  要想回答大学和文学之间的关系问题,必须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文学是什么”的问题。尽管在理论家那里我们可以得到冗长而貌似精准的词条,但这无助于我们理解众人心目中的文学概念。而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时候,你知道,麻烦来了:对于一个不清楚食客口味的厨师来说,又怎能做出一桌好菜来?

  关于文学的另一个困惑是,文学到底是一种小众文化还是大众文化?是作者为主还是读者优先?是活在当下还是留待未来?……这一切的一切几乎成了每个准备为艺术献身的人不得不面对的课题,而各种流派的纷至沓来,不同风格的争奇斗艳,更加使得文学成了一个变幻多端的“七巧板”。

  而这种种疑问,既不是余华“就是写”的箴言所能解决的,也不是蒋方舟不上大学所能解决的。因为在当下,走向神坛的缪斯的价值不在于她的圣洁而在于她的剩余价值。文学正默默地把自己变成文学现象、文化现象甚至社会现象,没人会再对文学本身肃然起敬,就像没人真的关心文学写的是什么,而津津乐道的是谁又写了什么。

  事实上,在繁华的中国文学界,“创造真实”正成为大家心知肚明的秘密。这点,连余华自己也不讳言,“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而当“诗言志”、“文以载道”变成文字杂耍,难怪流行离经典越来越远。

  余华和文学会不会继续成为“兄弟”?清华能不能给蒋方舟插上一双文学的翅膀?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中国文学何处去?德国人波尔的话听起来也许有些用:如果说文学研究还有什么意义的话,它一定要填补水银柱上的空白,要使人为的、或者是基于自我蒙骗的、似乎是现实的燥热冷却下来,对其进行重新整理、创造新的比例。

  这话,也许余华更该对蒋方舟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