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蔚:昆明爆炸案提示反恐任务的紧迫严峻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4日08:44 中国青年报

  作者:张天蔚

  7月21日早7点至8点,横穿昆明闹市区的54路公交车上,一小时之内先后发生两起爆炸案,造成两死14伤的严重恶果。事发数小时后,云南省公安部门初步认定这一案件为“人为破坏”。虽然有关部门尚未就案件性质给出最终定性,但从不断披露的各种信息判断,这两起爆炸案不但密切相关,且时间、地点的选择之敏感,对爆炸过程控制之准确,均有一些恐怖袭击的基本特征。事实上,这起爆炸也确实对昆明市民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恐慌性震撼。

  以往此类事件发生、披露之后,舆论关注的重点,往往在于以“谣言止于公开”的基本常识,论述事件信息的及时发布,对制止不实消息扩散、消除公众恐慌的重要作用。鉴于以往信息发布不及时、不充分的事实,这类议论很容易得到公众共鸣。而此次昆明爆炸事件发生后,云南官方即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消息,同时披露了爆炸物安放方式、爆炸所用炸药成分、疑犯体貌特征等案件细节,几乎未见其他“小道消息”扰乱视听。“谣言止于公开”的常识,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事实上,从今年“5·12”地震,到贵州瓮安事件,再到此次的昆明爆炸案,权威媒体均在第一时间及时发布消息。在突发事件的信息壁垒已经基本消除,信息披露已成常态的情况下,再来讨论信息公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似乎已经失去曾经的意义。而在新的信息管理模式下,如何在公众充分了解信息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官民互动渠道,探索由公众充分参与的突发事件处理模式,已经成为新的核心议题。

  第一时间公布突发事件信息,意味着公众从第一时刻起,便置身于事态的进程之中,公众的参与将直接影响事态的发展和演进。并且,越是有公众的充分参与,事件越是可能向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的方向发展。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日益临近,在上述认识基础上,建立一套全民广泛参与的防范恐怖活动的体系,显得格外迫切。7月17日,公安部反恐怖局印发了《公民防范恐怖袭击手册》,并通过官方媒体向公众提示:恐怖事件高危期已至。《手册》中详细介绍了常见恐怖袭击形式,对恐怖嫌疑人及各种恐怖袭击手段的识别,及各种场合下遇到恐怖袭击时有效合理的应对方式。这种向公众直接提示恐怖袭击的可能,并详细传授防范措施的做法,尚属首次,不免给人惊讶和意外之感。但在恐怖袭击的危险确实存在且“高危期已至”的情况下,做出这种警示,是必须且正确的选择。没有公众对恐怖袭击的普遍警惕和对反恐工作的广泛参与,防范恐怖袭击就很难取得实效,而一旦遇到袭击时,则更可能陷入恐慌和混乱。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证据证明昆明“7·21”爆炸事件,与北京奥运会是否存在关联,但这一不幸事件的发生却足以证明,恐怖袭击确实已经在我们身边实际发生,直接威胁民众的安全。以昆明爆炸案为训,全面提高对北京奥运会期间反恐任务的认识和警惕,确实十分必要和迫切。

  事实上,如果防范恐怖袭击的知识更加普及,公众对恐怖袭击的警惕,对反恐常识、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则昆明爆炸案的后果便可能不同。譬如,如果车上乘客对可疑人遗留在车上的包裹有更多警惕,便有望告知警方及时处理;如果第一次爆炸发生之后,公安、公交等部门能够提高警惕,及时发现、排除其他的潜在隐患,并如实告知公众采取防范措施,一个小时之后的第二次爆炸,就更有可能避免。

  昆明爆炸案已经发生,无辜的生命已经无可挽回。惟愿这一次教训足够深刻,让其他潜在的威胁能够在全社会的警惕、防范中,被发现和排除。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