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艾君
北京奥运渐行渐近。听闻奥运筹备的密集鼓点,一种开放的气息扑面而至。这种气息,不仅仅是先期到访的外媒记者能感觉得到,居于中国的民众也有同感。
开放的诸多细节已然无法尽列,而过去看来一些封闭的领域相继揭去面纱进入大众视野,可作为“开放”的标志性动作而令人刮目。
7月17日,公安部反恐怖局编印的《公民防范恐怖袭击手册》向社会公布。从指导公众及时发现涉恐嫌疑迹象,到面对恐怖袭击时如何采取正确措施规避危险,以及紧急情况下如何自救互救,这些知识普及的背后,更是一个观念的突破:“恐怖”其实离每个人并不是遥远得可以忽略,教给国民如何防范,哪怕一辈子都用不上,也比万一遇上没有任何准备强。
同样,一些国外出版的报刊可以在北京奥运场馆和数十家酒店对外进行销售。
再溯及以往,中国允许外国媒体记者在国内“只要被采访对象同意”就可以自由采访,而奥组委相关负责人前几天重申了这一政策不会改变。
奥运开幕在即,无论是恐怖主义,还是境外报刊落地和记者自由采访,许多外国人对中国会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有不少疑问,如今,谜底揭开,这些信息表明,北京奥运会的开放不仅仅体现在对外宣示的理念中,更是通过诸多措施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行动。
国际奥委会新闻委员会主席高斯帕考察过北京奥运会筹备工作之后表示,“奥运会显然会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并且让中国人民享受到“不断开放和加强与外界沟通所带来的益处”。在北京准备报道奥运会的路透社北京分社社长林光耀甚至将奥运会称为“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个转折点”。
中国抗震救灾的透明和开放,赢得了世界的赞誉;而可以设想,奥运会的更进一步的开放和透明,也会收获来自世界的掌声。
为什么会有这样空前的开放和透明?缘于国家的自信。而国家的自信又来自哪里?是国家建立在社会快速发展基础上的对国民判断力的充分相信。
可以看到,“防恐手册”发行,告知民众身边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未造成民众的任何恐慌,反而,有了防恐知识,可以避免可能发生的恐怖事件而带来的忙乱,民众心理因此更加稳定;境外报刊和外媒采访也一样,除了大量的对中国实事求是的报道,也可能会有一些批评或不实之词见诸报端,而对那些善意的客观的批评性报道,我们改正就是,对那些不实之词,政府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辟谣,那些虚假的东西就会很快烟消云散,而对民众而言,获知了真相,就不会影响自己的判断。
有句老话叫“相信群众”,相信群众什么?就是相信国民的判断力。一方面,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国民享受到了历史上最好的受益,民众对此会有明确的判断;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几乎不存在可以隐藏的信息,这种信息的交互作用,事实上民众对国家现实和未来已经有了理性的认知,这些认知不是几篇不实报道(况且有政府部门及时的纠正)、少数人的鼓噪就能改变的。
越相信自己的国民,相信国民的判断力,国家就越自信;而国家越自信,开放的步伐就更大,这反过来能够强化国民的判断力。由此,就形成了一种国家和民众互信的良性循环,国家的进步也才有了不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