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京报社论
5·12汶川大地震带给我们的伤痛,不会那么快抚平,但是,灾区百姓的勤劳和刚强真的让人感动。最近,北川灾民成兴凤夫妇来京开办“北川成凤”饭店的历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这家“北川成凤”饭店,先是因为店名、卫生标准等原因未能取得营业执照,被网友质疑借地震炒作,也曾遭遇恶语相向,但得知夫妻震中丧子、经济困难后,网友纷纷前来相助,近日饭店夫妇更得到了一位不知名老人的10万元的捐赠。
能否以“北川”名义开饭店,有各种不同的看法,这是正常的。但是,在灾区同胞以各种方式生产自救的同时,人们或寄予“特事特办”的迫切心态,或不啻以怀疑的目光审视和打量他们。这倒让笔者注意到,在健康的公民社会中,公众其实更应该有一种“平常心”。这无论是对建设公民社会来说,还是对公众来说,都应该成为一种常识。
平常心源自对规则的尊重。尽管成兴凤夫妇来自地震灾区,人们也都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但是要开一家饭店,因为涉及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遵照基本的卫生等管理规定,还是基本的规则。我们之所以能够共同生活在一个社会中,正是基于遵守规则这样的共识。在这个规则面前,无论你从哪里来,无论我们多么迫切希望帮助他们,在帮助他们的整个过程中,都需要制度性的保障。这也才是最根本、最持久、最稳定的保障。救人助困方式多样,但规则只能有一个。
平常心也源自对同胞的宽容。平心而论,在地震中,成兴凤夫妇已经遭遇了太多不幸。但是,在他们经营饭店的过程中,还是有不少人怀疑他们是在借灾难炒作自己,或者认为正是他们引来了工商执法部门的检查,让旁边的人跟着受影响。这种缺乏宽容的心态,其实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成兴凤的饭店里曾经雇了不少绵阳人,他们都是用自己的勤劳外出谋生的人。疑似炒作的看法,让他们承担了太多的、不必要的舆论压力,而由此形成的心理压力与负面情绪,岂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呢?
一个健康的公民社会,往往是在理性规则和感性价值之间的平衡中形成的。“北川成凤”的复杂遭遇实际上说明,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会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身边的事物。而衡量的标准,也正是理性规则与感性价值的多少。对同胞的不幸遭遇,大多数人会报以同情和帮助,但同情和帮助之所以珍贵,是因为这些价值是建立在制度基础上的。我们惟有帮助成兴凤夫妇取得有制度保障的经营方式,才能真正为他们提供抚平伤痛的时间与空间。
我们都很同情灾区的民众,也为他们灾后自救的坚毅而动容。但是,成兴凤夫妇的故事恰恰说明,其实遵守规则才是获得更好的生存空间的办法。这样不但能消解舆论的质疑,而且能更加挺直腰板,把人们的关爱和同情转化为生活的力量。或许,一家小饭馆,两口子经营,不能成为什么典范,但如果有更多的人都能在灾后有这种生活的勇气和平常心,这种能量将是巨大的。
自大地震之后,公众互帮互助的表现让人相信,一个更加健康的公民社会正在逐渐形成。“北川成凤”饭店的故事,只是其中一个小案例。但正是这样一个个小案例,最终建设出尊重制度、彼此宽容、互为体恤的公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