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赵勇
我向来对平均工资没什么认同感,因为统计数据中显示的工资大幅增长,我几乎从未感觉到。很多事情就怕平均,一平均,成绩出来了,问题往往也被掩盖了。
国家统计局2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2964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0%。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城镇国有经济单位平均工资为13800元,同比增长17.0%;城镇集体经济单位为7789元,增长18.9%;城镇其他经济类型单位为12610元,增长19.2%。
这个平均工资增幅是够高的,但我仍然没感觉。有这种感觉的并非我一人,质疑这个数据的网民就比比皆是,比较集中的疑问是:为什么私企员工的平均工资没有被纳入统计?这个质疑是有道理的,按照现有的统计口径,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的统计对象只包括国有、集体企业、政府和事业单位,数量庞大的私企并不在统计范围之内。如果硬要说私企也在里面的话,那就是统计数据尾巴上那个含糊不清的“城镇其他经济类型单位”了。
众所周知,私企现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但另一方面,私企员工的平均收入与国企、事业单位相比仍然偏低,他们被摒弃在统计之外,无疑在客观上拔高了“平均工资”,如此一来,数据是好看了,但客观性却低了不少。
其实统计部门也曾经考虑过将私企职工工资纳入统计范畴。今年4月,新华社报道说,国家统计局今年5月份将发布包括私企员工在内的2007年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但当时有统计专业人士说:“考虑到数据的敏感性,是否公布新数据仍需斟酌。”现在看来,这个数据果然被“斟酌”掉了。
统计口径的选择背后,是“乐意听成绩,反感看问题”的惯性思维在作怪。从新统计口径“胎死腹中”来看,寄希望于统计部门自我完善统计口径已经是困难的事情,比如说私企员工是否纳入统计范畴,完全凭他们权衡利弊后一言而决。
但走出统计怪圈的办法倒并非没有,最直接的就是打破统计部门对平均工资统计的垄断。目前在很多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由民间组织、工会乃至媒体发布平均工资独立调查数据,就是很成熟的做法。并且,他们发布的数据,对统计部门也是一种督促和竞争。任何事情,有竞争才会有质量与水平的提高。打破垄断,至少比让公众年复一年地抱怨数据失真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