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邵建:守土有责背后的权本位意识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31日09:01   珠江晚报

  作者:邵建

  刚从庐山下来,回到家中,一眼看到报纸的头题就是"大接访"。内中表述让我不解:"基层是重点,县级是关键,县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此次大接访活动的这组重要关键词背后,是基层领导者须臾不可忘记的四个大字——守土有责。"既然守土有责是大接访背后的关键,那么,"守土有责"的背后又是什么呢?

  这次在庐山,去了"美庐"。面对蒋介石1937年庐山抗战宣言的照片,便想起宣言中最流传的一句话:"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这就是"守土有责"的出处,也是我回来看到这四个字感到不对劲的地方。国土是每个人的国土,敌寇入侵,每个人的家乡都在沦陷。因此,无论男女老壮,都有守土抗战之责任。这样的句子这样的语词,只有在这样的语境才能使用。然而,今天,国土依然是每个人的国土,家乡依然是每个人的家乡,既没有外族入侵,又没有敌人破坏,怎么会有"守土"之说,还要"有责"?

  《广州日报》以前有过一篇解释这个词的文章,说:"什么叫守土有责?电影《英雄儿女》中坚守无名高地的英雄战士,以'人在阵地在'的行动对此作出了形象的回答。"但,王成是在战场上面对敌人,我们今天的战场在哪里,谁是侵土之敌?这个词的隐性思维很清楚,守土也好,阵地也罢,都是战争或斗争时代敌对意识在掣肘。这次大接访的背景之一是瓮安事件和孟连事件,这是地方政府没有处理好权力和权利关系,以权力压制权利,进而逼出事乱、酿就血案。孟连甚至对权利动用了大量警力,它未必没尽守土之责,但它显然把权利当成了敌对,因而既搞错了对象也用错了方式。就接访而言,对象是民众,问题是民生。接访不是为了守土,而是为了尽职。在权力面前,权利天然弱势,只要权力真正为权利解难,权利决不会主动挑起孟连之类的事件。因此权力也不需要唤起守土的警觉,你怕失去什么?

  现在可以看看"守土有责"的背后是什么了。从上层到基层都是权力构成,如果要求县级基层不要忘记守土有责,这显然是一种权力诉求。对此,我要问的是,这是谁的土?是权力的吗?肯定不是。正如以上,国土是每个人的国土,从根本上讲,它属于权利而不属于权力。如果权力认为是为权利守土,那不需要。你只要为权利认真办事就行了,它不需要你守土。如果权力认为是为自己守土,那就问题大哉。民主社会,权力由权利以纳税方式供养,权力除了为权利做事,它一无所有,亦无土可守。既然民主体制无此词,那么,守土有责的背后,是不是藏有本土根深蒂固的"权力本位"的意识?

  这种意识在过去皇权体制下表现尤明显。"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不属于民众,它属于君王。不但如此,"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连民都是君王的臣民。为防臣民造反,才有守土之说。那些吃皇家俸禄的县吏们,对上也才会有"守土有责"之义务,甚至不惜为此大开杀戒。问题是,我们今天还是皇权社会吗?一种体制一种语言,如果不是,权力又为何要用那种体制的语言说话?

  作者系高校教师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