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韩浩月:炮轰怎成了中国作家最爱的发言方式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5日09:05  深圳商报

  作者:韩浩月

  7月30日,某作家新书首发式召开,作家刘震云、石康出席,文学评论家白烨、胡平、阎晶明、解玺璋、陈晓明等人也到场,但嘉宾们的发言却没有围绕新书进行,首发式成了“炮轰会”,之后媒体纷纷以这样的标题对其进行了报道,“石康再度放炮:中国文学水准非常低”、“《奋斗》编剧石康发狂语:中国人不适合写小说”、“刘震云不满石康批评曹雪芹”。

  出版单位邀请名作家,本意是为了捧场,表面看这些作家尽扯些嘴皮子上的闲话,有些“喧宾夺主”,实际则不然,如果没有这些“闲话”,媒体回去只能发个百八十字的消息,而不会像现在这样,可以正儿八经地当作大新闻并且转载无数了。也许正是这样的多赢结果,使得近来有作家们参与的活动,往往因某作家的惊人之语而成了“炮轰会”。炮轰,似乎成了作家面对媒体最常用的发言方式。

  莫言炮轰内地作家养尊处优,石钟山炮轰娱乐圈评奖潜规则,80后作家炮轰王蒙,悬疑作家蔡骏炮轰盗墓小说,军旅作家炮轰《集结号》……一时间,作家们仿佛不“炮轰”就不会说话了,集体加入到“炮轰团”中。这其中,写博客频频对社会和文化热点事情发表意见的韩寒,以及因编剧《奋斗》未获奖而在博客上连续攻击《金婚》、《士兵突击》的石康,堪称个中翘楚,如果评选“作家炮轰团”的话,两位恰是“团长”和“副团长”的最佳人选。

  习惯了处于失语状态的作家一旦开口,所说的任何惊人之语,都会被赋予特殊的意义。对一个有着借作家之记述来呈现人间辛酸传统的国度来说,中国作家一向担负着预言者和批判者的角色。的确,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作家在“讷于言”的同时,也没有补偿性地做到“敏于行”,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品性都在逐渐消失。网络时代的到来,拓宽了民众的发言阵地,好像也触动了墨守成规的中国作家群,他们变得有点兴奋起来,只是,很多时候却兴奋过了头。

  石康便是典型的兴奋过头的作家,在找到点当红编剧的优越感,品尝到点被媒体簇拥的甜头之后,方恍然大悟,一个名人的“废话”居然有如此大的“含金量”。于是,仅一系列“未获奖感言”便写了“九讲”,贬损同行,打击热门剧,隔三岔五地讽刺一下四大名著……而这一切都被冠以“炮轰”名义被媒体传播。炮轰一次是新鲜的,连续的炮轰则失去了其可能存在的振聋发聩的含义,而成为一团噪音。我不相信石康的噪音除了能让自己一快口舌之外,对促进电视剧的发展有什么意义,更不明白拿曹雪芹说事,对中国文学复兴有什么帮助。

  作家们的炮轰和娱乐圈的绯闻一样,都成了不靠谱的事情。每当作家们开始“大嘴”,总是得到为新书出版造势的猜测,而“每次炮轰背后几乎都有一本新书面世”的规律,也让人对作家们的贫嘴产生疑心。2006年王朔复出便开始了他的炮轰秀,而随着三本书的相继问世,如今他又重新归于沉寂。事隔两年后回头再看王朔炮轰,可以明显地看清他的意图。

  在众声嘈杂的时代,我们是需要多听听作家们的声音的,想了解那些经过沉淀的智慧、那些丰沛敏感的心灵,对我们身处的这个浮躁世界给出怎样的生存建议,告诉我们怎样观察和认识周遭正在发生巨变的一切,教会我们如何看清真相,学会舍弃——但显然,这样的要求对中国当代作家有点太高了,他们的神经还是一如既往地麻木,行动还是一如既往地迟缓,唯一能看出来进步的,是嘴皮子上的功夫,只可惜,口吐的也不是“莲花”,而是“一腔废话”。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