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于德清:俄罗斯为什么会诞生出索尔仁尼琴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6日07:20   珠江晚报

  作者:于德清

  197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的世界著名作家索尔仁尼琴8月3日在他莫斯科的家中逝世,享年89岁。

  索尔仁尼琴是个不识时务的独立批评者——无论是在前苏联还是流亡西方,乃至最终回到俄罗斯。他曾经批判前苏联的专制以及专制之下人性的邪恶,到了美国他又抨击西方民主社会的种种弊端,回到俄罗斯他又对种种时弊牢骚满腹。因此,我们评判索尔仁尼琴的价值不应止步于他的作品,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座历史的金矿。对待同样的批评者,不同的社会表现之迥异便足以说明了问题。在西方社会和当代俄罗斯,索氏批评的存在是正常的,所以,真正值得深究的问题是,前苏联何以会诞生出索尔仁尼琴这样的批评者。

  索尔仁尼琴之作为一个文学史人物的出现,固然与赫鲁晓夫时代对斯大林的否定直接相关。但是,索尔仁尼琴并非赫鲁晓夫的御用文胆,而且像他这样秉笔直书人性的作家,在前苏联的文坛并非孤立的个案。所以,即便赫鲁晓夫倒台之后,索尔仁尼琴遭受到批判,他却没有就此封笔或者转向成为"歌德派",反而继续创作出了《癌症病房》、《第一圈》等小说,直到被以叛国罪逮捕,并驱逐出苏联。

  索尔仁尼琴之所以不是个别现象,乃是在于他延续了俄罗斯文学的人性传统与宗教情结,尤其是继承了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性的深刻拷问。这也使他的小说绽放出思想的光辉。然而,值得世人庆幸的不是因为俄罗斯有这样的文学传统,而是到了前苏联时期这一传统竟然没有断绝。在索尔仁尼琴之前,有肖洛霍夫、帕斯捷尔那克,在索尔仁尼琴之后,还有艾特马托夫等人。在其他艺术领域,则有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等艺术大师的产生。苏联的专制没有带来文学与艺术的毁灭,这是不幸中的万幸,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去俄罗斯旅游回来的朋友说,当年曾经有人提议将彼得堡大剧院改造成大澡堂,结果这个馊主意并没有被采纳。苏联的官僚们还是给文化和文明保留了一点尊严。

  前苏联时期,虽然有针对文艺领域的管制,在历次政治清洗中也有不少作家、艺术家遭殃,但是,他们没有进行文化大清洗。当然,这并不代表着苏联专制者的仁慈、疏忽以及略显文明,就值得赞美。但恰恰是因为这种专制的不"完美",给了专制批评者存在的一定空间,让俄罗斯文化的根没有断绝。所以,索尔仁尼琴才会诞生出来,所以他才会有如此强大的精神力量对抗时代的风暴。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