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京报社论
8月4日晚,国际奥委会第一百二十次全会开幕式在国家大剧院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表示,中国政府和人民将恪守承诺,在国际奥委会和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支持下,“以最大的热情,尽最大的努力,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
北京奥组委首次将筹办奥运会的工作目标“浓缩”为“有特色、高水平”,是在2005年1月14日。而在此前,曾经有过“办一届历史上最出色的奥运会”的口号,最终被放弃。“有特色、高水平”的提法,寄深于浅,寄厚于轻。这一提法并不代表底线退守,而是更具化,更易操作;也不是兴之所至,而是基于国情的审慎判断,是考虑到时代背景后的恰当把握,是总结历届奥运得失后的理性定位。正如昨日新华社的评价,“举办奥运会,没有完美,只能努力做到更美。对于百年圆梦的北京奥运会,中国政府和民众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付出了最大的努力,但激情之下还是应当保持理性。”
“有特色,高水平”,是总结历届奥运得失后的理性定位的结果。其实,回望百年奥运史,没有哪一届奥运能够做到完美无瑕,相反,总是波折相伴: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发生了奥林匹克公园爆炸案,奥运百年盛典的辉煌因此而黯淡;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场馆内累计发生的大小事件至少有四五百次;即便如被称为“一届令人难忘的梦幻般的奥运会”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开幕当晚,雅典奥组委主席在自家别墅举办庆功宴,引发大火。男子双人跳水决赛中,一名服装怪异的男子突然出现在跳板上,站了一分钟后翻转着跳入水中,引发了现场混乱。
“有特色,高水平”,也是基于国情的审慎判断。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公共服务尚需要升级改进,奥运会第一次在斯地举办,无论是国力还是经验,都有改进的空间,树立“不求完美、只求更美”的理念,恰是理性、务实的自我观照。
其实,要做到“有特色,高水平”,也绝非易事。
所谓“有特色”,即要有“中国风格”,要有“人文风采”,要有“大众参与”。而“高水平”则要体现在诸多方面,有高水平的体育设施和竞赛组织,高水平的开幕式及文化活动,高水平的媒体服务,高水平的安全保卫,高水平的志愿者服务,高水平的交通组织———诸多要求之中,哪一个可以轻松拿下?
也正是因此,从申奥成功的那一刻起,7年来,国家积极践诺,可谓举全国之力———“投入”可以作证,北京筹备奥运花费超3000亿元;“志愿者”可以作证,北京奥运组织了170万名志愿者,已经基本“各就各位”。可资见证的还有很多,中国政府办好奥运的心情是显然的,也印证了办好奥运不容易。
摈弃浮躁,才能拥有理性。在理性指引下,我们还看到作为“取得成功的最大标志”的“平安奥运”的提出。此前,胡锦涛在接受外国媒体联合采访时表示,筹办奥运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宜估计过高。这一切,贯穿其中的都是理性和务实。尊重规则和理性,弃绝盲动和偏执,这正是一个大国国民应有的从容和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