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杨于泽:公民社会与官员形象的当代转型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8日07:14  汉网-长江日报

  作者:杨于泽

  8月1日上午,国家主席胡锦涛接受国外媒体联合采访,半岛电视台记者伊扎特首次与胡锦涛握手。两天后,伊扎特告诉中国同行:“他给我一个很大的微笑,这让我非常舒服。”路透社驻京记者林洸耀,也在关注胡锦涛的举手投足,他说:“他经常跟老人、小孩交谈,来展现他的亲和力。”

  这些外国记者,代表了外国人观察中国领导人及其他官员的角度,以及他们在“绘制”中国官员形象时,都选取哪些素材。外国人看中国,自然要看中国的GDP及其增幅,也会想到长城、城市面貌之类的宏大事物。他们也看中国大大小小的官员,来把握中国。他们观察官员的表情,看官员如何待人接物,从而“绘制”出中国官员乃至一个国家的形象。

  就国内而言,我们的官员每天做什么,做得好不好,民众也在看。也就是说,官员每天都在展示自己的形象,并激起一定的民间反应。民众看官员,与组织的考核与评价不同,用的是一种世俗的眼光,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好恶。

  长期以来,官员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比较模糊单一。公众一般是通过媒体看到官员,或前呼后拥视察工作,或者正襟危坐在召开会议,显得不够亲近,也缺乏个性。孔子曰“君子重而威”,验之于官员,就是要庄重、持重,给人威严而神秘的感觉,从而形成官员的权威。基于这种传统政治文化,加上数字化政绩考核模式,官员对公众形象问题考虑不多。

  但是经过30年改革开放,公民社会正在形成,政府与人民、官员与民众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领导人要面对世界各国的镜头,官员则面对着权利觉醒的公众,而公众正在变得越来越挑剔。官员每天到哪里去,做什么,说什么,态度如何,都成了公共问题和公共话题。

  塑造一个正面积极有亲和力的公众形象,成为一个每个官员都必须严肃面对的问题。从公共治理来说,形象良好的官员可以使其政策更容易获得民众的认同,施政更顺畅。从官员切身利益看,好的公众形象对其仕途具有加分作用。我们党为了增强执政基础,考核官员也越来越重民意,组织考核与民意有了更多交集。良好的公众形象,是官员“对下”的需要,也是“对上”的需要。  

  公众形象即公众印象,官员的公众形象不是在化妆室里设计出来的,而只能在与民众互动中形成。在公民社会,政治的原则是公开透明,神秘不合时宜。说到底,政治基于人性,也服务于人性。官员应该从主席台走下来,到民众中去,了解民间疾苦,解决人民关心的问题。官员还必须“也是人”,有点爱好,有点特长,偶尔露一手,不仅可以让领导工作做得自在一些,也让民众觉得“非常舒服”。一个有血有肉的公众形象,就自然出来了,服务于人民的道路当会越走越宽广。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