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付克友
在经历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是否增添“汶川元素”,曾经一度引来丰富的想像,比如:让灾区孩子和姚明一起点燃圣火,增加吊唁环节和体现抗震救灾精神的文艺节目等等。不过现在看来,这些设想都不会在今晚的开幕式上出现。
在先前的新闻发布会上,针对“汶川元素”的问题,奥组委官员表示,奥运会开幕式“毕竟是一个庆祝体育竞赛的欢乐的盛事,不应该也不必承载更多的东西”。对于这个答案,其实没有什么遗憾,相反令人欣慰。这说明,我们已经走出创巨痛深的“汶川情结”,而以积极乐观的姿态来参与和分享这场四年一度的体育Party。
这样说,并非要在“汶川元素”与“奥运盛会”之间做切割。其实,在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过程中,我国人民体现了“万众一心、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与奥运精神本就是一脉相通的。正如萨马兰奇所说:“你们的坚强意志和挑战极限的精神,是对奥林匹克内涵的最好诠释。”而从5月12日起,奥运火炬传递就已经加入了十足的“汶川元素”,成为彰显人文关怀的“爱心之旅”,比如,取消欢乐热烈的庆典活动,增加为地震遇难同胞默哀的仪式,全国哀悼日期间暂停传递,临时增补抗震救灾人员担任火炬手等。
不过,在奥运会开幕式的盛典上,继续加入这种“汶川元素”显得不合时宜。从主办者的主观意图来说,是要“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以中国美学的写意精神“展现东方文明的底蕴”,用绚烂的色彩展示“当代中国的勃勃生机。”汶川地震虽然是我们刻骨铭心的民族记忆,但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突出“汶川元素”有喧宾夺主的味道。
在奥运会开幕式上添加“灾难元素”也许是一种“汶川情结”,但这种情结可能恰恰并非灾区人民的情结。他们的情结,已经体现在一排排拔地而起的活动板房里,体现在临时课堂飘荡的朗朗书声里,体现在汗滴禾下土的辛勤耕耘里,体现在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里……巨大的灾难刻在大地上,留在记忆中,但没有必要继续留在脸上。灾区的民众也有追求和分享欢乐的权利,而不是继续沉浸在过往的悲伤中。保障他们也能够参与和分享奥运Party,也许比“汶川情结”更为重要。这种参与,并不一定要亲临现场,即使在活动板房里的电视面前,即使在临时安置区的篮球场上,也可以对奥运的快乐感同身受。而在“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中,也可以汲取进一步灾后重建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