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谢青桐:中华遗产与奥运遗产相融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10日08:20  新京报

  作者:谢青桐

  在北京奥运开幕式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被完美运用:耀眼的烟火激活古老的日晷,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指南针相继呈现,文房四宝、汉服、论语、礼乐、昆曲京剧、丝路飞天、太极功夫,这些璀璨旖旎的中国文化元素,精练地完成了它承载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讲述任务,东方美学的写意特质展现了华夏文明的深厚底蕴和迷人意境。

  当开幕式中更让人赞叹的场景出现时,它超出了世界的想象。李宁在空中跑道绕场一周,直奔主火炬塔。在天人合一的意境中,点燃了北京奥运会主火炬。这个壮美的造型让人想起“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的古老中国神话。神话代表着一个民族思想、道德、信仰、生命图腾和价值观,许多国家把神话当作自己民族精神的支柱,我们没有遗忘自己祖先的神话———“夸父追日”,没有忘记从自己民族文化的激情饱满的源头寻找灵感。

  同样,就在开幕式前的表演中,河北的《沧州金狮迎奥运》、江苏的《海安花鼓》等27个来自中国各地的民族舞表演团体轮番上场,让观众目不暇接。这些舞蹈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民族特点,为全世界观众展示中国民间最有生命、最有审美价值的文化艺术形态。这些民间艺术大部分已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谓民族民间舞的经典集成。而选择这种特别时机和场合亮相,应该说是选择了呈现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展示舞台。

  盛夏的北京,“中国故事”也在持续向公众开放。这个文化展示活动通过30个“祥云小屋”,以故事为脉络,以图片、实物、邀请民间艺人现场演示并与观众互动等方式,立体展示中国各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民俗、民间文化。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以“活态传承”作为核心理念,唤起世人对中国民间文化及多元生活方式的理解和敬重。

  现代奥运是体育和文化交相辉映的盛典,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文化元素中最适合表现和展示的成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群体或个体的各种文化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各个群体和个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的条件,不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认同感和历史感,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无论是开幕式上演员以手沾墨在卷轴上作画的创意,还是北京奥运期间各个演出场所精彩纷呈的舞台艺术,北京奥运成功结合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和富有创造性的当代艺术形式,赋予了自身浓厚的中国特征,也赋予了自身以现代性和国际性的风貌,寓意古老的中华文化不断吸收现代科技与文明的因素,焕发出勃勃生命力。中华文化的精神遗产与奥运精神遗产相通相融,不仅会推进奥运文化的全球化进程,并将更加丰富奥运文化,使奥林匹克运动吸纳东方的人文精神,建设一个不断对话、不断沟通、不断理解的和谐世界。

  其实,奥运会本身就是一个“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奥运会蕴含了包括古代神话传说、审美文化、生命智慧、风俗礼仪、竞赛技艺等在内极为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奥运及其代表的文化价值,由此也将成为奥林匹克精神文化遗产的全新组成部分,这也是世界共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谢青桐(江苏 学者)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相关专题 聚焦奥运

更多关于 开幕式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