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毕晓哲:对杜丽的温暖评论见证大国进步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11日07:28  红网-潇湘晨报

  作者:毕晓哲

  2008年8月9日上午10时55分,北京奥运会首枚金牌在北京射击馆产生,中国选手杜丽仅列第五,夺取“首金”希望落空。(8月9日新华社)

  对于杜丽的失利,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在被戏称为“愤青集中营”的互联网上,我们看到的却是海量的宽容和鼓励。“别太伤心……你是我们的英雄,不能太受伤!”、“杜丽不哭,调整状态四天后再战!”、“杜丽你仍是我们心中的神枪手,一次失手没关系,要相信自己,加油,加油!”、“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我们挺你!”……

  这一条条“温情评论”,正见证着中国和中国人对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深刻理解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曾几何时,我们对金牌看得很重。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许海峰实现中国金牌“零”的突破起,中国人对奥运金牌魂牵梦绕、深入骨髓,甚至,以“金牌论英雄”。1988年汉城奥运会,带伤上场的体操王子李宁在吊环中脚挂于环、在跳马中重跌于地时,并未获得观众的谅解,反而遭受到了接二连三的非议。这种不正常看待金牌的思维方式,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运动员在大赛上正常发挥竞技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与奥运精神的内涵和实质相悖的。

  究其原因,是我们的国民对国家和民族的强大太过于渴望所致。过强的民族自尊心、好胜心,让我们对象征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奥运金牌看得太过于沉重。这并不是哪一个人的错误,有历史的原因、有经济发展的原因,更有社会文明和发展的因素。从某种角度来看,凸现出来的是“极不自信”的心态。

  诚然,金牌的数量可以见证一个大国的进步,但是,这种对失利运动员独特的“温情鼓励”,却比金牌得失和金牌数量本身“含金量”更高!亿万国人对杜丽的“温暖评论”,让我们看到的是“更快、更高、更强”和“团结、友谊、进步”的奥林匹克精神在古老国度——中国的又一次完美宣示和弘扬。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