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鸿文
穿过鸟巢孵化的梦幻,香港媒体聚焦到运动场上。
奥运会是一个文化盛会,但它首先是一个体育盛会,是一个运动员凭实力、比高下的竞技场所。香港《大公报》社论说,开幕盛典或宴会上可以握握手、做个好朋友,但“落场无父子”,场上争胜,是“你死我活”,不留情面的,而比拼、奋起、超越,正是古典奥林匹克运动精髓之所在。社论还提到,北京奥运会的真正成功,如对中国经济建设、人民质素、对外关系的长远影响,可能需要一段较长时间才能逐步展现出来,但比赛成绩、运动员的表现,是最具体、最生动、也最具说服力。因此,未来两周,确保比赛公平、公正、顺利进行,赛出好成绩,赛出好风格,以及杜绝一切兴奋剂等违禁药物,是北京奥组委更明确、更繁重的任务。社论提醒说,运动员才是奥运会的真正主角。
一向纵论天下大事的香港《明报》主笔,忽然关心起杜丽“失金”的话题。在《比赛胜负应视等闲,平常心悟体育真谛》的社评中,提到了像杜丽这样的顶尖运动员面对的压力。动不动就说健儿们“肩负了全国人民的嘱托”,13亿人都站在你的肩上,绝对是一个不轻的担子。当年的朱建华就是在这种压力之下“大热倒灶”。社论欣赏刘翔把比赛当作游戏的态度。其实,这游戏态度,就是一颗平常心。这篇社论看来不是无的放矢,但也显得过于忧心忡忡,其实,杜丽失金后,国人的反应多是理解和支持,宽容失败,更能彰显一个民族的自信。
也许是时差原因,西方主流媒体的评论大多着墨于开幕式。鸟巢成为一个意象,成为神秘东方文化的一个解码。当然也有别样的声音,当燕子盘旋于鸟巢上空,也会有乌鸦诡异地掠过。因此,美国《国际日报》一篇《北京奥运能否打消西方媒体的傲慢》一文,就值得一读。文章认为,在信息发达的今天,西方媒体仍带着上个世纪残留的对第三世界偏见的报导方式来报导今天的中国,必然导致出两个意想不到的后果:一是降低中国人民对西方媒体的信赖度;二是放大两个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文章提到,也许是大多数西方媒体工作者并未到过中国。但这一次,成千上万家媒体,数万名记者,加上威力无比的互联网,以及数不尽的博客,中国将被全方位地展现在世界面前。西方世界将会发现,中国人不再是留着辫子,带尖顶帽子的那群人了。中国人其实和西方人没多少差别,他们也有梦想,也想美梦成真。西方媒体能否打消对中国固有的傲慢,就看这次的北京奥运会了。
新加坡《联合早报》严孟达先生的署名文章,就“温柔”地提醒西方,中国认真、努力的要办好奥运,没有人可以怀疑中国的诚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让全球估计40亿人在电视前见证了一场品质、纪律、富有想象力和文化内涵、气魄非凡、振奋人心的精彩呈现。文章还提到有“棋圣”之称的聂卫平对郎平的批评,说“棋圣”“搞不懂”郎平,显示中国在与世界接轨的同时,难免会有人在思维上赶不上时代。而郎平表现出的是一种国际思维,是中国变化的见证,西方人必须认识到这种变化,也应该意识到,中国是个文化大国,有自己的骄傲与尊严。这篇文章正好与此前中国青年报的文章《聂卫平:狭隘爱国者的一个缩影》遥相呼应。
看到变化的有韩国《朝鲜日报》,在《奥运之后中国有望由“鸟巢一代”领军》一文中,把为参加奥运志愿活动学习英语,擅长与外国人对话,爱国心强的20多岁的年轻人,称为“鸟巢一代”。这是有梦想,有希望的一代,我喜欢韩国人的这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