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陶短房:奥运经济是篇必须读懂的大文章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11日09:15   上海商报

  作者:陶短房

  29届奥运会开幕了。奥运经济也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其中,北京乃至中国的经济会不会在奥运结束后进入拐点,陷入所谓“后奥运低谷”之中?有些人为此担忧。回答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回顾百年奥运的历史,用无数鲜活的事实来解除国人的焦虑。

  奥运经济魅力无人能挡

  奥运曾经被看做头号赔钱货,甚至到了避之唯恐不及的地步,以至于1984年奥运竟只有美国洛杉矶一家申办;奥运又正被看做印钞机和赚钱机器,1984年后每次申办都引发全球多个国家城市的激烈角逐,甚至到了奥运诞生地雅典无法圆“百年奥运回家”的梦,浪漫之都巴黎屡屡申办都功亏一篑的地步,奥运和经济,已到了密不可分的地步。

  相较于奥运本身的直接盈利或亏损,人们更关心的,也许是其对主办国整个经济走势的影响,是奥运商业模式的差异的优劣,是奥运之后主办国经济向何处去。

  二战前的10届奥运大体可分为4类:政府投入主导型(1936年德国)、政府投入+募捐+商业赞助型(1924年巴黎)、纯募捐型(1928年阿姆斯特丹)和募捐与政府投入结合型(除以上外的各届)。

  总的来说,二战前的10届奥运,对主办国的经济影响并不大,但奥运带动经济的萌芽已悄然抬头:如纯募捐型举办的阿姆斯特丹奥运,一些商人将五环标志印在旅游纪念品上出售,组委会也特意禁止电台转播比赛,促使许多外国游客亲临,结果大大刺激了旅游业、酒店业和零售业;一批商业品牌也因和奥运的关系而成名,并刺激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前面提到的柯达、可口可乐(1928年阿姆斯特丹奥运,1000箱可口可乐和美国代表队一同登陆,营销界一致认为,阿姆斯特丹奥运对可口可乐的品牌塑造居功至伟)。

  1948年伦敦在废墟中成功举办第十四届奥运,此后直到1974年,奥运规模越来越大,其对主办国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和明显。

  首先,国家财力、物力开始直接向奥运倾斜,政府投入主导型几乎成为唯一的模式,比赛投入越来越大,牵扯的经济层面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不少主办国凭借一次奥运,成功地宣布自己的国家从二战的废墟和阴影中摆脱出来。

  其次,这一阶段的奥运会主办往往伴随着大兴土木,并刺激建材、建筑、旅游、酒店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并刺激了就业。如1948年伦敦奥运,场馆的兴修让建材业和建筑业得到蓬勃发展,战后难以避免的失业大军也因大量被雇佣从事奥运场馆工程而重新找到工作,就业率的提高更刺激了社会购买力的提高,给经济带来新的刺激。

  一些主办城市开始利用奥运有意识地引导城市建设和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如东京为主办奥运兴建了一系列地标性建筑和两条高铁,彻底改变了东京的天际线,让东京一举迈入现代化大都市行列。

  奥运经济刺激了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如1948年伦敦奥运引入电视转播,1964年东京奥运引入卫星直播,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奥运的运营模式,为1984年以后奥运的全面商业化奠定基础。一些主办国巧妙地利用奥运效应,形成了一些优势产业,如罗马,别出心裁地将摔跤、体操、马拉松终点等比赛放在古罗马马克辛奇巴西利卡角斗场、卡拉卡拉大浴场和君士坦丁凯旋门等著名历史古迹,成功强化了罗马城“黄金旅游目的地”形象。

  奥运经济几家欢喜几家愁

  然而,奥运的摊子越铺越大,政府财政的牵扯越来越多,和经济的互动越来越显著,也带来诸多负面问题。

  首先是所谓“后奥运低谷”问题开始显现。由于奥运结束后投资、尤其大型基础项目投资显著减少,经济往往出现疲态,如日本东京,在所谓“岩户景气”后很快进入“四零年(昭和40年,即1965年)不振”。

  其次是大量专门为奥运兴建的场馆、运动员村和酒店等设施奥运之后成为包袱,并拖累主办国和城市的经济。像慕尼黑奥运那样,投入6亿美元兴建体育设施,奥运会后至今30多年一直盈利,不拖累政府财政一分一厘者,在这一阶段纯属凤毛麟角。

  1974年的蒙特利尔奥运,则成为奥运拖累经济的集大成者:蒙特利尔和整个魁北克省整整一代人都为“奥运还债”付出沉重代价。蒙特利尔人为“奥运还债”一直还到2006年6月30日才算还清。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成功引入商业化模式,奥运会摆脱了“赔钱货”的色彩,一跃变成人人争抢的金娃娃,奥运会对经济的刺激作用也变得越来越明显和直接。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