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晓亮
女子双人三米板比赛中,晶霞组合毫无悬念地摘下金牌。她们的表现,被跳水“皇后”高敏称为“将比赛变成了一场表演。”第二天报纸上,披露了一个小插曲:因为忘了关话筒,郭晶晶和吴敏霞的悄悄话曝光,记者从她们谈话中发现,跳板上镇定自若的郭晶晶,看到众多记者,心里也有点发怵。(8月11日《解放日报》)
无独有偶,高敏也坦言在那些外人看来无比荣耀的日子里,她睡着就做噩梦,梦见比赛失手;醒来就是盼望,盼望结束跳水生涯。奥运的魅力,在于享受竞技的快乐。比赛若成了挥之不去的噩梦,也就背离了奥运精神。
回望奥运开赛之日,国人热切渴望,杜丽能射下奥运首金,结果未能如愿。观众声嘶力竭呐喊助威,却忽视了射击的特殊性。射击正是选手心理和意志的比拼,是抗干扰能力和注意力的竞赛。耳边和心中的加油声,转化成沉重的包袱,重压之下,谁也难保不分神失手。或许有鉴于此,郭文珺上场后面沉似水,左手插兜右手射击,一举夺魁。她的秘笈正是“只想做到自己应该做的,而没有过多地去想比赛的结果。”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赛事的推进,公众也逐渐理解到,胜固足喜,“败”亦不悲。无论是杜丽、“高低杠公主”何可欣还是其他参赛选手,在他们失误之后,公众都表现出了足够的宽容并给予温情的鼓励。这让选手感到,运动场上没有失败者,每个运动员都是英雄。
温馨的勉励话语背后,是国人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深刻理解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回首当年,在汉城奥运会上,体操王子李宁失误后的淡然一笑,却招致观众苛责。如今,绝不会再有这种尴尬了。最近的一个例子就可以证明:郎平执教的美国女排获胜后,中国球迷高喊:“郎导,郎导,我爱你!”前些天聂卫平抨击郎平的行为,被舆论指为“落后30年”的狭隘爱国观。而“郎导,我爱你”的呼声,则完全可让世界感受中国民众心胸的开阔与博大,让他们看到我们民族文化中开放包容多元的精神内核,这不正是奥运精神的体现吗?
比赛有国界,体育无国界。世界各国间互相交流学习、共同促进提高,已成世界体坛的共识和发展趋势。比如,在张琳夺得的含“金”量超高的银牌背后,外籍教练丹尼斯就功不可没。
“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在“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召唤下,世界本是一家。所以,我们会为朱启南卫冕气步枪失败而惋惜,同样也会为阿比纳夫·宾德拉夺金而高兴。因为他创造了历史,为印度夺得了奥运史上第一块个人金牌。
今天,国人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奥林匹克竞赛背后的意义。奥林匹克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还是一种人生哲学,也是一种使人们在拼搏与奋斗中寻求乐趣的生活方式。如梵蒂冈、圣马力诺和其他一些国家,它们参加奥运,即使无缘奖牌,也乐陶其中。这种参与的快乐,正是最大的幸福。“重要的不是凯旋,而是奋斗;不是获胜,而是拼搏。”这句话,我们都应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