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陈季冰:有多少赛事报道让人失望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13日08:52  中国青年报

  作者:陈季冰

  对于像我这样的体育爱好者来说,四年一度的奥运会就像一道视觉大餐,让人目不暇接,回味无穷。北京奥运是等待已久的盛宴,可我不得不说,一些媒体对这次奥运会的转播、报道和评论,多少让人失望。

  当然,奥运不仅仅是体育比赛,它有着更为广阔的内涵。媒体在对奥运赛事进行报道时,会有理念上的追求。比如,我看到一些评论,就将重点放在了对胜利者拼搏精神的赞誉、对失败者的尊重、对过失者的理解方面。这些自然不错,但奥运会毕竟属于体育新闻,不管它承载了多少人类理想,其竞争与挑战的本质不会改变。空泛的理念表达替代不了精彩的赛事报道。况且,所谓“奥运精神”,其真谛似乎并不是“和谐、团结、宽容、理解”,而是“更高、更快、更强”。假如奥运会的唯一目的是体现体育领域中的和平友谊,那我们把全世界运动员邀请到北京来举办一次“世界运动员联谊大会”不就得了?何必还要在赛场上脸红脖子粗地一较高下?对于四年才有一次的全球顶级体育盛会,我更想看到有内涵的专业评说。

  连续几天坐在电视机观看比赛的实况转播,我发现大多数主持人“解说”的是观众已经看到的东西。而且不知怎么,作为“专业人士”的他们,好像比我们这些普通观众更容易激动。除此之外,我听不到更多我想了解的幕后新闻和专业分析。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在中国,只要嗓音比较好,情绪上比较有感染力,就可以胜任电视体育解说员的工作。

  当我一再听到解说员声音发颤地说“我真为他(她)捏一把汗”,或者“我的心都快跳到嗓子眼”之时,总禁不住要发笑。我很理解解说员的心情,他(她)确实是真心真意为赛场上的中国运动员紧张担心,但他(她)把自己当成了普通观众,全然忘记了自己应该是观众欣赏比赛的引导者。最令我失望的是,见多识广的解说员,甚至不会站在运动员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他们把自己想象成那个正在平衡木上表演高难度技巧的运动员,以为自己站上去就会掉下来。可不要忘了,参赛选手能够在成千上万的佼佼者中脱颖而出,一路闯进奥运会赛场,就说明她至少不至于让我们可爱的解说员紧张成那个程度。

  在分析一个有实力的运动员失利或成绩不理想时——例如杜丽的首金旁落——我们解说员唯一能够说出的原因就是“紧张”、“压力”。这时候,他再次把杜丽想象成了他自己。如果我问他一个问题:假如你是一个多次荣获全国最佳电视主持人称号、并且每天都在向几亿观众做转播的解说员,你会不会仅仅因为“紧张”或“压力”而发挥不佳?如此的分析是多么简单肤浅。

  如今,为了更好地提高报道和转播的水平,媒体也邀请了大量专业运动员和教练作为嘉宾参与,但效果暂时还不明显。作为嘉宾,不仅需要专业素养,更需要表达技巧,可能够在媒体上明白晓畅、生动有趣地将专业竞技技巧表达出来的人,凤毛麟角。

  说到底,中国媒体的专业化水平还不高,精彩的奥运会让这个软肋暴露无遗。如果传媒成为缺少一技之长、没有专业门槛的行业,那么遇到重大事件,媒体人就只能僵硬夸张和无节制地渲染一下自己平时没有机会表达的激情。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相关专题 聚焦奥运

更多关于 奥运 报道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