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梁江涛
8月10日,北京奥运会女子400米个人混合泳决赛结束,中国14岁小将李玄旭获得第8名。笔者关注到,在赛后记者采访时,李玄旭满脸不情愿。而记者提出的问题都触及李玄旭的伤痛,如赛前教练提出什么样的要求?为什么今天的发挥不如昨天?对比赛安排在上午是否不适应?对水立方场馆的感受如何?甚至提出李玄旭的新泳衣是否影响比赛成绩等。
其实,胜利者固然值得祝贺、热捧,让胜利的喜悦与大家共享,但对失败者媒体不要采取施舍的姿态,而更应当学会尊重。首要尊重的是失败者是否接受采访的权利。记者在将话筒和镜头对准一个刚刚受伤的失败者之前,应先征求对方的意见,如果对方愿意接受采访,则采访开始。如果对方流露出勉为其难的神色,则不再穷追不舍,放弃采访,更不应提出刺激对方令其难堪的问题。
不是每一个失败者都是坚强的,失败者的善良与谦卑、甚至胆怯都需要我们去关注、尊重和抚慰。别碰失败者伤痛,既是对公众普遍价值观的认同,也是体现社会道德观的一种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