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史安斌:奥运是培育“全球公民”契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13日09:20  国际先驱导报

  【作者】史安斌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

  如果我们展现的只是一片“中国加油”的“红海洋”,那么我们就无法摆脱“中国中心主义”的负面形象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历届奥运会都是东道国向全世界展现自己文化软实力的大好机会,北京奥运会也不例外。从官方到民间,从万众瞩目的开幕式到各大城市街头的一草一木,举国上下都在努力把中国元素、中国风味和中国气派融入到奥运会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可以预见的是,2008年的8月将成为火红的“中国月”。从亲历奥运盛典的近百万海外宾朋到数十亿全球观众和网民,世界人民都在期待掀开那扇曾经被西方媒体津津乐道的“竹幕”,看到一个欢乐、开放、和谐的现代中国。

  面对全世界的“观看”“注视”“搜索”甚至于“敌视”,我们可以说做了充分的准备。但北京奥运会对于中华民族的自我发展和完善又会有怎样的意义?笔者认为,北京奥运会同样也是把中国人培育为“全球公民”的契机。

  奥运强化国人“全球意识”

  “全球公民”的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提出的。20世纪40年代末,他对纽约附近新泽西州的一些社会名流进行了调查和访谈,发现这些颇有影响的人物大体可以分为两类:“本土人”(localites)和“全球公民”(cosmopolites)。前者为当地社区内成员所熟知,具有相当强烈的“本土认同”,他们当中的大多数没有出国的经历,主要阅读的是当地出版的报纸。相比之下,后者受教育的程度更高,外出旅行的次数更多,在国外生活的时间更长,他们接触的是《纽约时报》、《时代》周刊这样更具有“全球视野”的媒体。

  20世纪80年代以降,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潮流使得“全球公民”的数量大大增加。媒体的全球化使得每个人足不出户,便可知晓世界风云。因此,“全球意识”(cosmopoliteness)成为每个现代人身上不可或缺的一种素质。全球文化和本土文化之间的冲突、融汇与调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体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全球性的盛事,奥运会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体育的范围。它本身成为了跨文化传播的一个巨大场域。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在这里碰撞、交流和融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北京奥运会必将成为一个培育和强化广大中国民众“全球意识”的难得机会。

  中国与世界文明对话的契机

  对于北京等举办奥运赛事城市的民众来说,这也将是一次与世界进行全方位接触的机会。许多没有机会走出国门的普通民众将经历他们一生中难得的一次跨文化人际传播。而对于更多没有机会亲历奥运盛况的我国民众来说,他们也将通过大众传媒感受跨文化传播的巨大魅力。这就要求我们摆脱“中国中心主义”的心态,培养对异文化的浓厚兴趣,从而强化“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传播素养。

  从笔者在海外生活的经历来看,很多中国人到了国外只看中文报纸、电视和网络,只去唐人街购物,只参加同胞的聚会,很少主动参加其他族群的活动。在一些国际大型会展活动上,许多国内去的参观者只看中国馆,只与同胞或华裔交流,少与其他文化群体沟通:凡此种种都是一种“中国中心主义”的表现。

  在奥运会这个大舞台上,如果我们展现的只是一片“中国加油”的“红海洋”,那么我们就无法摆脱这种“中国中心主义”的负面形象。北京奥运会应当成为百花齐放、多音齐鸣的多元文化景观,不仅有中国文化的展示,也有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呈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奥运会不仅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大好机会,也应当成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种文明进行对话的难得契机。如果通过奥运会、世博会这样的大型活动,能够培养和强化广大中国民众的“全球意识”,从而使每个中国人都成为具有一定跨文化传播能力和素养的“全球公民”,那么我们才能以更加令人信服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推荐《国际先驱导报》博客:blog.sina.com.cn/m/xqdb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相关专题 聚焦奥运

更多关于 奥运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