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周东飞:不强求标志性建筑无损世博会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15日07:22  红网-潇湘晨报

  作者:周东飞

  13日,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局长洪浩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不会刻意设计、规划、建设标志性建筑物,真正的“标志性建筑”将在建成以后由公众共同认可才能产生

  世博会与奥运会,并称当今世界两大顶级盛会。应该说,在世博会的历史上留下了不少经典的标志性建筑,比如伦敦的水晶宫、巴黎的艾菲尔铁塔、布鲁塞尔的原子球馆、西雅图的太空针塔等,其中艾菲尔铁塔甚至成为法国的象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世博会关注的重点逐渐由“物”的展示,转向人类对自然、社会以及未来的思考。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上并没有出现让世界咂舌的标志性建筑,而且闭幕后大多数场馆被拆除,“还当地森林以原貌”。

  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有没有一个标志性建筑,并不影响这届世博会的使命,也不应该成为判断其精彩与否的标志。相反,在建设费用总预算180亿人民币的大盘子已定的情况下,对所谓标志性建筑过于执着,势必挤占其他方面的费用,与“勤俭办博、节约办博”的原则并不合拍。世博会组织者提出并数度重申“不会刻意设计、规划、建设标志性建筑物”,从本质上说是世博会发展的潮流和规律使然,但其意义决不局限于这次展会本身。

  在所谓标志性建筑,本身并没有什么原罪。它们原本不过是指那些最能体现城市精神,最能深入民众内心的建筑。比如,提到北京人们必然想到天安门,提起纽约人们眼前就浮现出自由女神像。标志性建筑能够成为城市的标志,尤为关键的是其内涵,而非简单的高度或怪诞外形,更加重要的是长期积累起来的公众认同,而非事前就强加给它的光环。但在标志性建筑被追逐和热捧的过程中,它成了人为的自诩和预谋,而非历史的淘洗与选择。它只剩下“标志”,却丧失了建筑本身。

  对于所谓“标志性”的狂热,正逐渐演变成一种病态。从世界第一高楼,到世界第一高塔,再到世界最高摩天轮,巨额投入收获的仅仅是对于高度的简单刷新,除去对于民意的漠视,只能见证决策者智慧的枯竭。一些地方的政府办公楼也比肩成为标志性建筑,以致需要中办、国办专门发文禁止。今年两会期间,某地居然提出要国家拿出几百亿来支持其兴建“文化标志城”,仿佛离开了这些钢筋水泥的“标志”,中国文化就会凭空消失。

  在全球IT业中心美国硅谷,所谓标志性建筑实在难觅踪迹。坐落于此的思科、英特尔等赫赫有名的大公司,其标志被设置在门前的草地上,并没有高楼大厦来突出其名气。著名的斯坦福大学,两根大柱子就是其大门。相比之下,在中国各地,标志性建筑的急迫感几乎无处不在。说到底,这与心态有关。于某些官员而言,标志性建筑是最显眼的政绩,是雁过留声的最佳载体,也是获得提升的终南捷径。于普通民众而言,“世界第一”的标志性建筑是最好的自豪感催化剂。但说到底,急于寻找乃至显摆“强大”的证据,仍然不过是弱国心态的残存和延续。

  对于标志性建筑的追求异化到最后,不过是病态的标志。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届没有标志性建筑的世博会更加值得期待。当然也应该注意到,组织者仅仅是说“不会刻意”去追求。如果本届世博会上的某一建筑获得了公众的极大认同,标志性建筑的桂冠实至而名归,这当然更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好事。而所有真正意义上的标志性建筑,都应当通过这样的途径来获得历史的考验和加冕。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更多关于 世博会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