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司振龙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降,其间频遭战火洗礼,内忧外患并起,在持续十余年动荡不安之后,现如今已是千疮百孔的伊拉克,无论是在国际社会上,还是奥运赛场上,都早已与“强国”二字绝缘了。而继续积贫积弱,似乎成为了伊拉克人迄今仍无从摆脱的宿命。然而,就是这么一个饱经屈辱与忧患的民族,一个淹没于当今世界“一超多强”国际格局中的西亚弱国,却在本届奥运会上受到了主办国——中国民间各阶层自发呈上的礼遇,其规格甚至远远超过了一些强国。
起初,经一番不甚明朗的“罪与罚”反复博弈之后,当伊拉克人在最后关口终得重返奥运大家庭的消息传出,这迅速被中国舆论界广泛视为:“奥运精神战胜政治阴谋的胜利”,公众欢呼声不断,纷纷表示“十分欢迎”。接着,从伊拉克代表团入住奥运村开始,到奥运会入场仪式举行,再到赛程正式展开,媒体都好不吝啬地把镜头对准了伊奥赛队员,一路予以倾情聚焦,而公众则继续自发地给予了强烈的关注热情,“伊拉克万岁”的加油呼喊声,每每响彻赛场。
8月16日,《信息时报》、《新快报》、《华西都市报》等多家媒体推出的有关伊奥赛选手之殇的报道,更是引发了中国人灵魂深处的共鸣。一是因资金严重困乏,两名伊赛艇选手只能穿着“已经起毛的旧T恤”参加比赛,而其短跑女选手达娜则穿着一双“来之不易的二手跑鞋”。二是他们分别透露了自己的备赛情况,“训练的时候,爆炸声常常是背景音响,但我们已经习以为常”,达娜甚至“曾被狙击手射中,还是一起汽车爆炸的目标”,所以“能活着来参加奥运就是一种幸福”。藏于他们心中共同的一个沉重疑问是:“到2012年伦敦奥运会时,我还活着吗?”
报道传出,全国闻之一片潸然。许多网友纷纷表示,一定要送给他们新的运动装备,并特别要把他们喜爱却无钱购买的“福娃”相赠。诚然,听闻那些,若非铁石心肠,任何人基于同情心都会为之恻隐动容。但不言自明的是,奥运是一面镜子,它映射出的其实是一个国家与民族兴亡的全貌。站在伊拉克这面镜子前,当代中国人之所以会发出感同身受般的悲情共鸣,其根源在于,在此感怀盛世的时刻,伊奥赛选手之殇激起的是,中华民族自身经历过的太多不堪回首,亦不可忘却的沉重历史记忆。
说到“旧T恤”或“二手鞋”之寒酸,中国人能理解,因为无论是“中国奥运第一人”即1932年洛杉矶“单刀赴会”的李长春,还是随后几届漂洋过海的参赛选手,若非多次获得了各地华侨的援助,单是解决回程车旅经费都曾是个天大的现实难题。说到朝不保夕或“活着即幸福”之凄惨,中国人更能体会,在中华民族近代持续百余年之久,饱经内忧外患甚至亡国灭种的大劫难中,九州之内任何人能活下去,其实都算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奇迹。而自不待言的是,近在咫尺发生的那场5·12汶川大地震,致使数万人殒命,上万亿国财损失,也业已成为了中国人悲情史上的浓重一笔。在此意义上而言,如今置于其民族生存危机背景之下的伊拉克奥赛选手之殇,无非就是并不遥远的中国奥赛选手之痛,乃至是中华民族历史之悲的异地重现。
刘禹锡有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史是个理性的智者,在悲喜交集的兴衰之间,总会保留着希望的种子。让人欣喜的是,我们看到:同昔日中国奥运先驱们一样,即便是在困窘无比,乃至是生命攸关的时刻,伊奥赛选手也没有放弃对奥运圣火的追逐与向往。这既是奥赛运动运员面向光明的沉勇姿态,也是一个民族坚强不屈的未来宣言。基于此,我们也完全有理由相信,时下令中国人不禁与之同悲的伊拉克人,在不远的将来必然也会像中华民族一样,决不放弃理想,决不放弃希望,超越一切苦难而兴邦,使国民安享太平,也使中国人与之同喜。双手合十,祝福坚强的伊拉克奥赛选手,祝福在苦难中更生着的伊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