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鸿文(时事评论员)
当运动员时,郎平是一个象征,一锤定音的“铁榔头”,振奋了一个时代;如今,作为美国女排主教练,她是一个符号,表达中国社会的开放、自信和从容。
郎平领军美国女排在小组赛中赢了中国女排,还赢得了观众和网民的掌声。香港《新报》社论认为,观众和网民的掌声,印证了中国体育迷已变得更成熟,更大度。《大公报》也有评论认为,在奥林匹克旗帜下,赢取对手尊重的“软实力”可能由金牌选手完成,也可能由末席运动员实现。为国家赢得“软实力”的,或许还有身披他国战袍、执起他国教鞭的运动员和教练员。郎平作为中国“软实力”的优秀推销员,让美国女排继承了“女排精神”的衣钵。
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创“软实力”一词,这个词现在很战略,很宏大,也很时髦。其实,软实力根本就不像一些论者说的那样玄乎。什么是软实力?开放从容的心态,才真实体现文化上的自信,才有真正赢得人心的力量。美联社的一份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美国民众对北京奥运会持乐观的态度,74%的调查对象认为北京奥运会在通过体育运动促使世界更和平这一历史目标上很成功。美国人之所以作出如此高的评价,不仅仅是因为场馆设施的庞大新奇,还有中国展示的宽阔胸襟。北京的文明、热情、包容、和蔼,都令原来持有怀疑态度的美国人吃惊。
真正的力量,不在于奖牌榜上的排名,也不在于满足争强好胜的欲望,而在于超越自我、宽容失败,这才是真正的强大。美国洛杉矶出版的《中华商报》就在社论中指出,北京奥运会使经历了心灵历练的中国人变得更加从容自信,让更多的外国人走进中国,他们除了可以分享一个古老民族的激情瞬间,也将亲自寻找神秘中国的答案,体验、解读一个真实可信的中国,见证一个伟大国家的蓬勃生机。
“既展示了一个古老城市的遗迹,同时又讲述了“新罗马”的故事。”英国《金融时报》前驻华首席记者马利德就这样形容北京。北京奥运会的顺利进行也让一些英国媒体消除了对中国之前的一些偏见。《独立报》在社评中就以奥运安保话题最为重点讨论,告诫英国人不要再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该报的评论还说,很多媒体在奥运会前都将北京加紧安保监管的政策进行或多或少地扭曲,然而事实上,当身处北京的英国人走在街上时就会体会到,这些媒体的种种说法都是无稽之谈。
英国《卫报》的网站特意开通了一个有趣的专栏博客,取名“北京人”,让驻京记者们讲述在北京的所见所感。一名叫史蒂夫克莱姆的记者在报道中讲述了他坐出租车的经历,说司机的热心和真诚是他北京之行当中难忘的记忆。他评论道,“北京人的态度让人感到北京的确是一座国际大都市。”
和《卫报》的“北京人”话题策划相比,英国《经济学人》更是把对中国的认知提高到另一个层次。在其社评中,“北京主义”这个字眼赫然醒目。《经济学人》在诠释这个概念时认为,北京奥运会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进一步鼓舞了中国人自我发展的信心,同时也让西方通过这场体育盛事看到一个和平崛起的中国。
女子乒乓球团体决赛,新加坡队输给中国拿到了银牌。《联合早报》言论版发表该报记者李韵琳的一篇评论,说该国女子乒乓球队让新加坡与48年无缘的奥运奖牌重逢,本应热烈庆祝,但走在大街上,举国欢腾的景象却丝毫不见,这与中国人的热情形成强烈反差,新加坡人应好好向中国人学习——这种学习的态度,更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