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贵峰
面对“因伤退场”,恐怕没有人比刘翔本人以及和他情同父子的孙海平教练更感到痛苦和难以接受。关于这一点,刘翔退场时痛苦无奈的表情以及事后的伤心之语可以证明,孙海平教练在新闻发布会上的失声痛哭也可以证明,而从雅典到北京奥运会的四年,刘翔和他的教练所做的种种准备,尤其是围绕其伤病所做的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抗争,更可以证明。
尤为重要的是,就不屈拼搏,“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价值而言,刘翔尝试拖着伤势沉重的右脚,出现在赛道和起跑线上,未尝不是一种胜利、超越——那种敢于超越自我、不愿轻易放弃的体育精神的胜利。
固然,体育竞技能以其对人类身体极限的不断突破、超越而感人,但同时它也告诉我们,人的身体、体能并不是没有极限、局限的,而且在接近、突破这一极限时,人也并不总是只有坚强而不会展现脆弱的。这正像今年孙海平教练接受采访时指出的:“人的身体是有极限的,不管谁到了这个边缘都会很脆弱”。就此而言,体育之所以迷人感人的精神价值,并不仅在于其创造新纪录那一刻我们的激情澎湃,也在于它帮助我们认识和洞察“自身局限”之后所召唤出的那份理智以及由此而来的自我珍重、抚慰。
事实上,很大程度上正是出于这样一种理智、自我珍重的体育精神的尊重,顾拜旦才会在《体育颂》中这样为体育定性:“发挥人类最大能力,而又无损健康的肌体”,而“保护运动员健康”,也才会成为现代体育同时也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原则。故而,“因伤退场”,纵然难免有让人惋惜的一面,但却无须深憾,因为其中内蕴的依然是自我珍重、“保护运动员健康”的可贵体育精神。毕竟,体育追求的是人的健康、强健。
总之,刘翔虽然“因伤退场”了,但其身上寄寓的、同时也是奥林匹克所追求的体育精神却并没有“退场”。 张贵峰 (作者系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