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卫东
对于民调机构而言,大选是美国政治生活的最重要部分,搭上这班车就是赶上一个商机。有些隐含党派倾向、主要为某些候选人和党派服务的调查机构可能通过人为操作“谎报军情”,试图利用自己推出的民调结果来影响选情。
8月19日民调显示,一直领先于对手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近期支持率严重下滑。惯于见奥巴马独领风骚的支持者也许会对此忧心忡忡,事实上,变化的可能只是民调结果,而不一定是选情。仔细揣测,民调中究竟包含多少“不实之词”呢?
首先,对于民调机构而言,大选是美国政治生活的最重要部分,搭上这班车就是赶上一个商机。在如今这个电视、网络、广播甚至手机信息全天候充斥眼前、耳畔的时代,信息发布成为自我推销、获取利润、影响政治的重要力量。大选之年,民调机构往往如雨后春笋般冒出。2004年,美国十几家民调机构同时“井喷”,一时各种调查泛滥,而调查结果也不尽相同。这种不同,除了技术误差外,还有其他原因,那就是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必须赚眼球、抢市场,抢先预报的压力往往会将准确性搁置到第二位;有些隐含党派倾向、主要为某些候选人和党派服务的调查机构还可能通过人为操作“谎报军情”,试图利用自己推出的民调结果来影响选情。
其次,从选民角度来看,民调选择的调查对象往往被描述为“随机抽取的成年人”,但它与“可能参加投票的选民”不是一个概念,而只有后者才是决定大选结果的中坚力量。目前选民对民调的应答率已降至30%以下,很多人没工夫搭理问询者,却有时间出门投票,所以调查结果根本无法代表他们的政治立场。此外,当前民调几乎全部采用固定电话采访的方式,而家庭中的应答者往往是社交活动较少的低收入者、少数族裔和工会成员,他们一般倾向于民主党,但同时也是这批人相对懒得出门投票,所以他们在民调中的“虚晃一枪”也会增加统计结果中的水分。再者,越接近选举日,选民越有可能与他们心目中的候选人保持党派上的一致性,而这是此前的民调所无法预测的。
再次,从技术上判断,民调本身应是一个严谨中立的机构,必须拥有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科学合理的调查程序以及规范严谨的提问方式,但是抽样不足、调查期限过短、议题设计不合理、问询中隐含主观诱导倾向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误判。还有,大选民调是基于全国性的总体样本,而总统选举的结果是由各州的选票分配所决定的,因此,一个真正可靠的民调需按照州来细分,但无人承担高昂的调查成本。
由此可见,尽管民调结果是选情分析的重要指标,而民调反映的候选者人气更是左右捐助者决定、支持者取向、助选人员士气的主要因素,密切关注选举形势的“政治迷们”也愿通过这种方式寻找自己与社区或者全国的其他同类息息相通的感觉,然而民调中难以排除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也使其结果充其量只能用来作为一种参考。
历史上,民调与选举结果相悖的例子并不少见。所以民调中的领先者不可自满,落后者也不必沮丧,对民调结果只能姑且听之,而好好表现以便争取更多支持,永远都是硬道理。
□刘卫东(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