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马红漫:数千亿财政资金直接刺激经济应慎重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26日07:59  新京报

  作者:马红漫

  一份规模达到数千亿元的经济刺激方案是近期经济界最热门话题。这一方案最早见诸于某投行的报告,并有部分官方人士表态称这一方案的出台并非毫无可能(据8月25日《中国房地产报》)。

  伴随着调控目标由“双防”变为“一保一控”,推动经济增长已经成为主要的调控目标。无须讳言,微观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生产经营状况的恶化是此次政策导向变化的主要原因。从理论上讲,适时适度的调整过度紧缩的调控政策,是缓解企业生产经营困境的基本思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无节制、无原则的采取各种政策措施来推动经济增长,否则甚至会让政策效果适得其反。

  就以目前掌握的“经济刺激”方案看,就已经出现了非常明显的疑问:其一,大规模的财政开支增长意味着稳健财政政策彻底改变为扩张性财政政策,有政策摇摆过快之嫌;其二,财政资金直接介入经济建设存在疑问,极有可能给中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造成伤害,并且无助于缓解中小民营企业的经营困境。

  整体而言,国民经济运行尚处于由过热逐步降温中,毕竟月度物价涨幅依旧处于高位。在这样的经济大势下,针对性的调整财政政策固然必要,但绝未达到需要一揽子经济刺激重振经济的时候。假设中央政府“经济刺激方案”高调推出,无异于给地方政府打响了“大干快上”的发令枪,从而形成全国财政大投资的局面。其结果必然会让调控政策陷入到“一放就乱”的历史怪圈中。因此,无论最终的财政政策调整方案如何,都必须避免让市场和地方政府形成扩张性政策出台的判断。

  而从具体的政策操作上看,数千亿的财政资金直接投入经济建设也应慎重。之前中国多次的调控政策经验已经明证,依靠财政投入拉动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极大。首先,这会阻碍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长期目标,强化经济增长的投资依赖症,进一步降低消费需求在国民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不利于内需拉动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实现。其次,政府财政投资的加大,虽然能够保证经济增速,但是却会进一步恶化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

  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拉动方案,第一位要考虑的是恢复经济体自身活力,而财政直接介入经济建设只会使得中小企业更加边缘化。判断政府是否应该直接参与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市场资金的需求状况。只有当银行有钱放贷,但却没有企业愿意贷款时,才表明市场自我修复能力失灵,政府才有理由直接介入经济建设。否则,就会在拉动经济的同时,伤害市场企业的自我发展。遗憾的是,当下的现实经济状况是多数中小企业对银行资金望眼欲穿,却无法获得银行支持。这就意味着市场尚具备自我修正能力,数千亿财政资金直接介入经济建设完全没有必要。

  □马红漫(上海 资深评论人)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更多关于 刺激 经济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