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熊丙奇
新学期,上海市南湖职校等24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30个重点专业将向四川都江堰市1286名中职学生敞开大门,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在沪就读期间,这些学生除了享有与上海市中职学生现有同等的资助政策外,还将享受多种助学待遇。(见早报今日相关报道)
舆论普遍认为,这是上海对口支援四川灾区的重要举措,是以实际行动帮助培养灾区重建极需的中等职业技术人才。在我们看来,除了以上重要意义之外,上海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向外省市学生开放,不失为一种教育改革,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和培养,主要面向本地区学生,满足本地区产业发展需要,而几乎不招收外地学生。这直接造成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培养规模随本地生源起伏而变化,某些地区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不能满足当地学生报考之需,而需重新投资建设,而另外一些地区的学校却因当地生源减少而出现教育资源闲置;二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学生适应性弱,一旦本地产业结构发生调整,就可能面临毕业后工作难寻的问题。
拿上海地区来说,2003年,初中毕业生17.64万人,升学率为98.32%,普通高中招生与职业技术学校招生之比为55.9:44.1;到2008年,初中毕业生数为 9.66万,升学率约为97.1%,普通高中与中职校录取人数大体相当。也就是说,在过去五年时间中,上海地区的初中毕业生数减少45%,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数从2003年的7.5万名下降到4.8万名左右,下降了26%强。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办学能力不变的情况下,这意味着26%的教育资源闲置(这也不排除过去一些学校资源过度利用的问题)。
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从2006年起(当年上海的初中毕业生数从上年的15万降低到12万),上海的高中对班级规模进行了调整,从过去的48人到50人一个班级,调整到每班40人或更少,虽然“小班化”教学被认为有利于教师与学生沟通,可加强对学生个性的培养,符合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但持续的生源减少,令上海的高中教育也面临生源短缺的压力。
重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相当,是我国确立的新的教育发展战略。近年来,各地为落实这一战略,加快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但由于过分注重规模而忽视办学质量,不但使中等职业教育出现重复建设问题,也使中等职业教育在一些地方的发展受挫。
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培养目标改为面向全国,或许是一条不错的道路。此举有四方面功效。其一,可缓解生源不足对一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造成的生存压力(因本身办学缺乏特色、竞争力危及学校生存的情况除外),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资源能够为全国各地的学生所用,避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重复建设。其二,可以形成优质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的辐射。客观地讲,上海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由于地处经济发达地区,有更好的办学条件与实习机会,更有条件形成对其他地区职业教育的辐射。其三,可进一步拓宽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视野,立足区域、面向全国培养产业发展所需的职业技术人才,增强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其四,为实现我国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战略目标(2008年招生规模达到800万),形成全国合力,提供基础。
当然,这种招生与培养方面的改革,同时需要升学体制和就业制度的改革与调整与之配套,才可能形成辐射全国的吸引力。我们注意到,按照教育部门有关规定,非沪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毕业后,不能参加上海市的高考。这就意味着,这些学生必须回原籍参加高考,而这可能使他们面临所学课程不统一的难题。我们认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报名参加高考,完全可突破户籍制度的限制,应允许他们在求学地参加高职高专的自主招生,或者在统一高考中报考高职高专。这不但可以形成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提供升学途径,同时也不妨碍普通高校间的招生竞争——作为一项过渡性政策,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报考普通高等学校(一本与二本院校),可以规定必须回到户籍所在地报考。
总体看来,为对口支援灾区而推行的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对外地开放的政策,“不经意”中开拓出中等职业教育面向全国招生、培养人才的思路。要使这一改革思路能更好推进,需要进一步探索新的高考体制和就业制度,对此,我们寄予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