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艾君
一直想给国际奥委会提一个改革建议:统计奖牌总数时,团体项目能否按该项目场上运动员的人数计算?比如足球冠军,在奖牌榜上,计算为得了11枚金牌;篮球冠军,按获得5枚金牌算;排球冠军,按6枚金牌算……其他项目,或者亚军、季军,均以此类推。
提这个建议,是因为一个“地球人都知道”的道理:按目前的奖牌设置,同样都是金牌,不同项目的“含金量”并不一样。阿根廷的一群小伙子一路拼杀披荆斩棘获奥运足球冠军,才拿了1个金牌,可菲尔普斯一个人就拿了8枚,当然,不是说“飞鱼”拿的金牌不伟大,而是说奥运足球冠军只有1个金牌(还有美国“梦八”),这无法真正体现公平的竞技体育的本意。
正是因为看到了金牌的“含金量”的不同,这次中国夺得金牌数首位后,国人表现出了相当的理性:既兴奋于奖牌的丰收,又不得意忘形于与世界体育和国民愿景的差距。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总结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表现时说,从社会影响大、受群众喜爱程度高的集体球类项目看,中国虽有一定进步,但总体上与世界强队相比还缺乏竞争力;在田径、游泳、自行车等奥运会大项上,中国与世界强队之间“差距巨大”;中国有些项目虽然取得了奖牌,但整体上“缺乏厚势”,项目结构上还不均衡;另外,“中国体育的群众基础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薄弱,基础体育设施和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也都有很大的差距”。
刘鹏所言不虚,可用数字作证。全球非常普及、被称作“运动之母”的田径、游泳项目,奥运会90块金牌,中国只得1块;三大球项目上的差距,不需多说;至于中国体育的群众基础与发达国家相比会怎样薄弱,举一个例子,只有520万人口的芬兰,这次只获1枚金牌1枚银牌2枚铜牌共4枚奖牌,在奖牌榜上排44位,却拥有各类体育俱乐部近8000个,11岁到18岁的男孩里有三分之二的人经常到这些俱乐部里锻炼(据《人民日报》)。
中国的三大球一直发展不起来,为何?常说的原因是“缺乏民间基础”,那么再追问一句,民间基础为何缺乏?因为发展三大球要有大投入———总要有一个像样的球场吧,可城市已经寸土寸金了。一些大城市(比如郑州和沈阳)原来位于市区的体育场要升级换代,新的体育场建在数公里外的郊区,原来市中心的体育场就灰飞烟灭改做房地产开发了,可是谁会经常跑到郊外踢球呢?而大投入却没有大产出———一个大项只有男女各一块金牌,难怪有些省市放弃了三大球项目。
中国的乒乓球、羽毛球等小项目发达,甚至有“国球”之谓,一个根本原因是投入小———乒乓球还需要一个台子,羽毛球连台子都不要———几十元钱的投入就可以进行,这种投入普通百姓就能够承担,所以才有了“民间基础”。而三大球无论如何单靠民间个人投入是不可能的,体育的“民间基础”实际上以政府的公共体育设施的投入和管理为基础。
51枚金牌,世界第一,这无疑是中国给世界的惊喜。但奖牌数并不等同于“体育强国”。好在,一个主流的现象是,中国并没有失去理性,沾沾自喜,孤芳自赏。政府理性,民间也少了许多盲目的狂热。杜丽首射失利,观众依然报以掌声;刘翔因伤退赛,网民关切他的身体,金牌在人性面前退居次位。这才是体育精神的体现,体育常识的回归,也是对奥运遗产的继承。
一个国家的强大不需要以金牌奠基,但一个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民众健康体魄的支撑。奥林匹克宪章说:“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社会的发展。”继承“人文奥运”的遗产,理性看待金牌多寡乃应有之义。公众赞誉奖牌英雄,同样也期待着北京奥运能给中国的全民健身、体育产业提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