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郭二楞
8月30日,在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交界处(北纬26.2度,东经101.9度)发生6.1级地震。8月31日下午4点30分,又发生一次5.6级余震。昆明人两天在同样时间感受到了地震带来的晃动,很多人纷纷跑出家门。
相比汶川大地震,这次阵中距昆明更近,所以给昆明人的感觉是这次地震震动比上次要强的多。汶川大地震,昆明除了暂时的恐慌没有什么损失,而此次地震却开始使昆明的城中村的安全性有了最好的例证。
位于昆明市鱼翅路江家桥29号的两间平房,在2年前摇身一变,成了5层楼的旅社。30日下午,攀枝花地震的震波扑向昆明时,加盖了4层的房屋经受不住震动,顿时倾斜了10度。昔日的“小洋楼”却因一个远方的小震而变成了“危房”。
昆明恐怕是有城中村最多的城市了,大大小小的城中村散步于整个城市之中。叫嚣多年的城中村改造如今虽才刚刚开始,阻力却很大。随着昆明市委、市政府下达城中村改造计划、赔偿标准,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在原有的地基上加层拔高,一时“村城”成为最大的工地。
汶川大地震后,有人预言昆明如果发生地震,将成为坟场。从鱼翅路的这栋房子来看,恐怕不是危言耸听。应该说政府从一开始就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关键是涉及人群如此众多,由此而产生的矛盾使这个问题一拖再拖不能严格的执行下去。
而仔细思索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在思考城中村的问题上政府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了钱上。想着如何到哪里找到赔给农民的钱、到哪里找到拆迁的钱、改造中如何赚钱以平衡支付给村民的钱。而没有把安全意识、善后服务的内容深入人心。
要拆迁了,往往是把精神给领导传达一下,一级一级向下传。最后的结果就是在村口张贴公告,村民从公告中得知点上级的精神。而对于城中村改造这么大的一个工程,政府应该是有系统的配套服务在里面,绝非拆了给点钱就完事。但笔者认为目前,群众对于城中村改造并不知道很多,知道最多的就是拆。这样一来,很多人肯定会有意见,相当的相见。
针对这种情况,个人认为城中村改造之前,应该是走门串户,把方方面面的政策、方针让村民知道,让村民感觉到政府不是为了买地再卖地,而是给他们一个安全的空间,一个无后顾之忧的未来。只有群众理解了,工作才能更容易的推进。
一个远在他乡的地震,震动着昆明城中村的神经。给这个正要改造的城市,一个最好的例子。而要用好这个例子,需要的我们的领导动动脑筋,如何让它发挥最大的说服力。切莫再以一句话来告之,否则还会有城中村会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