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周子勋:经济民主的重要性不亚于政治民主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02日10:44   上海商报

  作者:周子勋

  摘要:以财政领域的民主化改革为切入点推动国家的经济民主,最终有可能实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体制改革。

  北京奥运会结束后的焦点问题是:在复杂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面前,如何进一步继续改革开放?以什么为突破口来稳定社会和发展经济?事实上,国内已经探索出了可能走一条“先经济民主化,再全面民主化”的道路。值得注意的是,国内近期关于经济民主化的讨论越来越多,而且不只是学者之见。

  日前,国家审计署发布了新的审计报告,报告显示,通过对2007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发现117起涉嫌违法犯罪案件线索,并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查处。为何同类性质的问题屡禁不止?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徐显明把矛头指向了经济民主问题。在他看来,经济民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国家财政收入到底应该在社会财富总额中占多大比例,国家应该“取”多少、由谁来决定。这一问题关系到税制、税种、税率及税种增减免,全国人大应该把握相关的决定权。二是财政收入的使用问题。政府收上来的钱,怎样按照人民的意志和要求,公平合理科学地发挥效用,是一个财政民主的问题。

  经济民主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在法律、体制、公共舆论监督、决策机制等多个方面来解决问题。目前,中国经济中的“非民主化”现象俯拾皆是。比如说国有经济在众多领域的垄断,就是一种典型的经济非民主化。部分超级垄断国企,不仅垄断市场,而且还在相当程度上“垄断”政策——它们能够影响甚至干预国家政策的制定。在国内的宏观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决策过程中,国家发改委、国资委等政策部门,就与超级垄断国企之间,有这种“协调”过程。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在国有经济垄断程度越高的领域,市场经济的特点越难以实现。

  那么,经济民主化的推动从何处入手呢?这个切入点既要有现实性和操作性,又要有影响力和触动力。从目前形势看,财政民主——财政领域的民主化改革,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

  这么多年,许多人说,民主只是少数知识分子的抽象诉求,与老百姓的生活无关。其实,民主不仅不抽象,而且还具体到老百姓的生活、老百姓的生命,涉及政府的财政开支和建设投资怎么花、往什么地方花的问题;到最后,具体到地震发生时在学校上学的老百姓孩子是最安全、还是最不安全的问题。人们会说,中国还不富裕,没有钱去强化学校楼房的安全,没有钱去培养专业救援队伍。但实际的情况并不是国家没有钱,而是对政府预算没有实质监督的问题。2007年,国家预算内的财政税收增加了31%,达到5.1万亿元,占GDP的21%,相当于3.7亿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12.3亿农民的纯收入。即使不包括预算外的国有土地、国有资产、国有企业收入,政府一年可以花的钱等于3.7亿个城镇居民、12.3亿农民一年可以花的钱。从1995到2007年,去掉通胀成分后,政府财政收入增加5.7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增加1.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才增1.2倍!

  财政改革虽是经济领域的问题,但又与制度改革紧密相关,政府行政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都与之相关,最终还可能导致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体制改革。同时,从财政改革入手又不会超越现实条件的约束,使得改革变成激进的政治呼吁,最后落得坐而论道、不得不夭折的下场。

  经济民主化的内涵远比财政民主问题更为丰富,包含的东西更多。经济民主化要求改变目前经济领域内一切不民主、不符合市场经济的东西,如国有经济垄断、大量存在的市场准入限制,还包括与经济相关的法律和制度、公共舆论监督机制、决策机制、影响评估等多个方面。

  作者系安邦集团研究总部分析师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