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秋风
奥运会期间北京的机动车按照单双号出行,由于车辆减少,交通似乎畅通了一些,尾气污染应当也减少了一些。于是,有人提出,这种单双号限行政策应当永久化。还有人,主要是拥有车辆的人,则反对这种做法,认为它侵犯了私人财产权。
损害车主财权属夸大其词
说实行单双号出行规则损害了车主的财产权,似属夸大其词。车辆需行驶于公共道路上,而全体民众都有使用道路的权利。因而,车辆财产权之充分发挥,有赖于个人利用道路的机会。不过,道路是全体民众共有的,就像空气一样,分不出哪些归张三、哪些归李四。这是道路与股份公司、与合作社的根本区别所在。
由此可以得到两个推论:第一,个人利用道路的机会没有平均地分配给每个人的,因而,行人指控车辆占用了过多道路是没有道理的。第二,个人在某一时期较多占用道路的事实,也不能变成一种私法意义上的路权,所以,机动车主所占用的道路不能变成归属该人的路权,它不是不能改变的。
既然个人对道路的使用并不产生可以明确界定、固定的权利,则城市管理当局就可以基于公共利益考虑,对每个人占用道路的机会予以调整。当然,这种调整应当考虑到道路在个人间既有的分配格局,应当给个人留出应对的时间。但是,城市管理当局确实可以调整车辆、行人的出行规则,使得不同人群占用道路的机会分布出现变化。
这样的调整最多只是给某些人带来一些不便,而并不构成对个人路权的侵害,当然也就不构成对个人使用车辆的权利的侵害。一个原因是,假如这种规则调整有好处,比如出行畅通、污染减少,那么,这些好处本身并不为政府所得,相反,好处被全体民众得到,甚至车主本人也可以得到好处,比如当其可以出行的时候,更为畅通。
调整必须以民主程序为前提
但是,这种调整终究不可任意进行,而必须以十分严格的民主程序为前提。原因在于,尽管出行规则的调整对车主不构成显著的侵权,但它终究带来了不便。车主已经形成了每天可以开车出行的习惯,而改变这种习惯,意味着它需要对生活、工作做出广泛的调整,从基于天天开车的生活模式,转轨到另一种生活模式。这样的转轨是需要成本的,而政府在对任何民众施加任何成本的时候,都需要通过程序说服民众相信,这是必要的,从而使之自愿消化这种成本。
那么,怎样民主?很显然,仅有网络调查是不够的。因为这种网上投票的可信度过低,网民的构成与现实生活中民众的构成也存在较大偏差,未必代表真正的民意。
更重要的是,民主的核心不是投票,而是辩论。经常有人以投票来替代民主,但其实,民主的真正价值不是数人头,而是在数人头之前进行的理性的辩论。投票活动所聚集起来的只是意志,通过投票,多数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少数。但是,多数的意志高于少数的意志的理由,却不是人数,而是多数所阐述的“理”。因而,只有通过理性的辩论,少数才会承认多数的意志对自己的约束力。
民主治理是理性之治
民主的治理不是意志之治,而是理性之治。如果只是数人头,那民主就很容易变成多数暴政。但那不是民主的过错,而是人们缺乏理性精神所致。只有理性的辩论,能够避免民主的劣质化。
因此,假如有些人士确实希望将车辆按单双号出行的规则永久化,那他们要做的事情就是积极地启动以辩论为核心的民主决策程序。首先是在媒体上对此进行深入的论辩,然后在必要的时候,推动地方人大就此立法。而在立法过程中,应当召开立法听证会,由持有不同立场的人士、专业人士,按照程序进行公开辩论。经过这样的辩论之后,再由地方人大投票通过立法。
这样的过程也许需要持续半年、一年,甚至两三年。民主就是耗费时间的,但由此做出的决策,即便是那些会遭遇不便的人,也会心服口服地接受。再者,这样一个较长的时间,也能给那些预料到自己可以遭遇不便的人一个缓冲调整期。
总之,机动车辆按单双号出行规则本身,无所谓好或者坏。但是,制定这种规则的程序,却是有好坏之分的。好的民主程序会降低这样的规则调整带给相关民众的成本,坏的程序则会增加社会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