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尚全: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09日08:41  大洋网-广州日报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 高尚全

  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的成就。三十年来的改革历程,是我们经过解放思想和不断探索,在意识形态和基本理论上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突破的过程;也是改革目的、方向和性质逐步明晰的过程。虽然改革的领域涉及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同时期的改革重点也各不相同,但三十年来最深刻的变化就是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当前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仍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系统地回顾历史和总结经验,对继续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具有重要意义。

  计划与市场的争论与博弈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改革开始取得突破。相比起来,城市还在维持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其主要弊端在: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在完成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实现历史性伟大转折的基础上,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了有系统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并且指出这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大会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大突破。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近年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阐明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在理论和政策上有多处重大突破,是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标志着中国改革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决定》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决定》也指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广泛发展也会产生某种盲目性,必须有计划的指导、调节和行政的管理,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能够做到的。邓小平对这个《决定》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

  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之所以能够写出“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是因为它集中了全党的智慧。《决定》是专门的改革文件,极大地推动了改革事业,为随后的科学技术和教育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创造了条件,具有历史性意义。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1984年中央《决定》中提出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概念,也就没有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理论的突破。

  198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利用市场调节绝不等于资本主义”,“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直接管理方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应当通过国家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按照等价交换原则签订订货合同等多种办法,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社会主义经济新的运行机制,总体上说应该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十三大后,改革取得了进展: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不断发展和完善,并在一些企业进行了股份制的试点;市场体系进一步发育,特别是扩大了生产要素市场和外汇调剂市场,对宏观调控体系进行了初步改革。1988年,经济生活中遇到了一些始料不及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党和国家发展又处在一个紧要关头,引发一系列姓“社”姓“资”的争论,要求重新审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计划经济回潮了。有同志把计划与市场同社会主义制度联系起来,把计划与市场的争论提高到两条道路的斗争上来。有人认为,苏联之所以解体,就是市场化改革的结果。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应运而生”的。

  1992年,邓小平同志一路南下,沿途发表谈话。强调“谁不搞改革谁就下台”,“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且提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等许多开创性的思想。

  在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基础上,1992年10月召开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目标,并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十四大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绘制了蓝图,指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同时也要看到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这就从理论上最终实现了计划和市场的统一,解释了一些长期混淆不清的重大问题:

  第一,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二,传统观念下,不能有资本市场,也不能有劳动力市场,因为那都是资本家用来剥削工人的东西。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相应地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系。这就要求生产要素都要进入市场,而不是有的要素可以进入市场,有的要素不能进入市场。第三,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适应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参与国际分工需要,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奠定了基础。

  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十四大终结了长期以来的计划与市场之争,引发了新一轮思想解放,将改革开放推向了新的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

  继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后,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描绘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和蓝图,成为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为改革指明了方向。《决定》指出新体制的基本框架由以下六个方面构成:第一,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第二,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三,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第四,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第五,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第六,围绕以上环节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市场经济的健康运作提供完备的法律保障。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