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先驱评论:当“蝴蝶”在大洋彼岸乱飞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12日09:42  国际先驱导报

  【作者】李清 网络媒体从业者

  我们左右不了大洋彼岸乱飞的“蝴蝶”,但必须正视可能被“煽动”起的任何飓风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9月7日下午,海南省政府召开情况通报会,与会领导和专家指出,所谓“9·13”地震海啸“预言”,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翌日下午,三亚市也召开了新闻发布会,表示要在及时辟谣的同时,把谣言作为平息危机的事件来处理。

  一位外国女教师的所谓“预言”,何以能轻而易举地形成“蝴蝶效应”,在中国大地上刮起“飓风”?

  谁在帮“蝴蝶”猛扇翅膀

  专家在辟谣时,给出了“海啸预言不可信”的科学依据。作为一个普通人,虽然没有那么多的专业知识,但只要对所谓的地震海啸“预言”进行更多一些的了解,也很容易作出正确判断。

  “9·13”地震海啸传言,源自巴西一位名叫朱瑟里诺的中学英语教师。她的网站上有大量关于过去“预言”的描述,但这些“预言”均来自其“梦境”。“梦境”岂能让人信服?而且事实上,她之前的众多“预言”,均已被证明纯属胡说八道。

  有科学常识者都知道,尽管地震可以提前预报,但短期临震预报仍是世界性难题,精确预测地震的震级和时间,科学界目前还无法做到。一名普通的中学女教师,既非专业的研究人员,也没相关的仪器和手段,能精确预报灾害发生的日期,并指出震级是“9.1”级,甚至连死亡人数都预测出来,她难道是外星来的超人?

  既然朱瑟里诺的“预言”荒诞不经,它为何能在中国网民中迅速传播,并造成相当大的恐慌呢?笔者以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网民的简单轻信。一些网民在偶然看到“预言”后,因为对刚发生的大地震心有余悸,而东南亚近年也发生过大海啸,就抱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将信息转发给亲友。没想到,信息经过多人传播后,造成了“三人成虎”的从众效应。6月份,海口有人以驱灾名义,公开向市民募捐之类的行为,也给了许多人错误的心理暗示。

  另外,媒体的跟风炒作也助长了谣言的蔓延。按理来讲,对于“海啸预言”这类传言,媒体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要么根本不予理会,要么进行释疑报道。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媒体未充分考虑到后果,简单地报道有“预言”本身,甚至将其当作有趣的“花边”,津津乐道地进行传播。尤其是一些网站的不严肃报道,最终积累出巨大负面效应。

  媒体与政府均需反思

  经过政府部门的辟谣之后,地震海啸“预言”基本得到平息。《海南特区报》报道,一些原本打算返乡避灾的外来务工者,对谣言的态度逐渐改变,开始安心地上班和生活。不过,这次事件的教训仍然十分深刻。

  在中国与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今天,“地球村”早已通过网络的普及得以实现。可以预见的是,今后将有更多的外来信息第一时间传入中国,对于这些良莠不齐的“新闻”,我们该抱着怎样的态度面对并正确甄别,已经成为中国人必须面对的一个挑战。

  尽管“蝴蝶”期待我们跟随它翩翩起舞,但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蝴蝶”都能在另外一个半球引发“效应”。我们左右不了大洋彼岸乱飞的“蝴蝶”,却必须正视可能被“煽动”(不是“扇动”)起的任何飓风。

  应该看到,朱瑟里诺的所谓“预言”,是在不同语言的转译过程中,不断被“改造”而变味的。这当中,不排除有一些居心叵测者的操纵。但是,如果媒体在做报道时,尤其是互联网媒体的编辑,能够更严谨地去核对事实,事态完全可以被提前控制。

  各级政府部门也有可自省之处。事实上,早在今年5月,广西就对“9·13”预言作过辟谣。为何几个月来,谣言仍在流传中被放大?在笔者看来,光从痛斥谣言“没有科学依据”是远远不够的。“9·13”谣言的传播,实际上并非全是反科学的挑衅,它还反映出民众恐慌心理的宣泄。体制内渠道的权威信息发布滞后和力量不足,说明政府在舆论引导以及危机公关等方面的能力上,都还有着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推荐《国际先驱导报》博客:blog.sina.com.cn/m/xqdb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