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桦熹
医改方案尚未尘埃落定,教育领域已在酝酿一场改革。本世纪中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于8月底获得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的原则通过。这也预示着姗姗来迟的教育体制改革终将揭幕。(9月12日《21世纪经济报道》)
和医疗一样,教育涉及基本的民生权利和保障,因而其一举一动引来公众的关注。然而与医疗改革备受期待的情景不同,这则新闻刚一出现,引来的却是一片质疑。
何以如此?是公众不需要教育体制的改革吗?当然不是。网民之所以对教育改革一阵“板砖”,抛开网络上常见的喧嚣不谈,恰恰是他们期待改革、期待改革取得实效而又不敢肯定的矛盾心态反映。
以医改为例,公众对医改的拥护和支持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此前公众也有质疑和担忧,但2006年国家发改委坦言医改不成功,反而让公众投之以信任和支持。正是敢于直面问题、坦承失败的勇气,让公众燃起了对新一轮医改的希望。此外,与对新一轮医改方案的积极探索对应,构建家庭、社区医疗模式已经悄然开始,不经意间,我们身边的社区诊所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了。很显然,这些细小的变化增强了公众对医改方案的信心。
事实上,教育与医疗的可对比之处,还有很多。从本质上来说,二者都属于社会公共产品,属性是一致的,而就改革内容来说,核心也都着眼于体制层面的深度变革。所以,从医改中吸取多方面的经验,不失为教育改革一个可行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