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朱四倍
国家质检总局有关负责人就“三鹿婴幼儿奶粉安全事故有关情况”与网友进行在线访谈时透露:“鉴于近期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部分企业生产的个别批次的婴幼儿配方奶粉检出不同含量的三聚氰胺,考虑到食品的特殊性和导致食品安全事故因素的复杂性,国家质检总局已决定停止实行食品类生产企业国家免检。”
一场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让早被诟病的“食品类生产企业国家免检”退出了舞台。笔者注意到,尽管质检总局决定撤销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免检资格和名牌产品称号,但是,没有对“中国名牌”之类的产品评选活动是否退出作出回应。这从一定意义上说,权力之手和市场的界限仍然藕断丝连。不必讳言,近年来,不少“免检产品”、“中国名牌”接连“伤害”消费者,几乎丧失了应有的意义。
事实上,所谓的“免检产品”、“中国名牌”无非是权力推动的结果,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利益双赢的“合谋”。其产生和存在都有着明显的先天缺陷和后天不足。
所谓“先天缺陷”,源于行政权力介入市场过深过多。“免检产品”并不是由最有发言权的消费者认可,也非市场选择的结果,其对市场公平竞争造成了很大破坏。行政部门认定“免检产品”的权力是一种规制权力,通过干预市场可以形成大量的寻租机会。尽管从理论上说,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来获取垄断地位,但这种垄断地位不易长期保持,唯有政府干预市场形成的经济租金可以长期保障企业的超额收入,这就诱发了企业为获取或保持政府给予的垄断地位而争相向政府官员公关的动机。这样,“免检产品”发展为“部门设租、企业寻租”,就不奇怪了。
所谓“后天不足”,是指消费者“投票”权利缺位。企业逐利动机必然利用制度监管漏洞,为官员的寻租和懒政制造空间。政府和官员也有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行政部门及其官员总是趋向于设置更多的行政许可事项,以至于大大超过了矫正市场失灵的需要,而成为企业额外的负担。更何况,当前政府和市场界限并不十分清晰,这又为利益追逐制造了不确定因素。
让食品类生产企业退出免检产品行列,是现实倒逼的结果。但是,对其他行业是否退出乃至放弃认定免检产品而是让市场说话,以及“中国名牌”评选是否继续等问题,有关部门避而不谈,却让公众很遗憾。难道,我们还要等待下一场现实危机的倒逼吗?
公众生命倒逼的制度进步,并非一个社会的常态。这是常识也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