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杨慧俊
国家质检总局决定自公布之日起,对《产品免于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办法》予以废止。据介绍,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从2000年开始实行国家免检制度,目的是为了避免各种重复性检查,减轻企业负担(9月19日《上海证券报》)。
曾几何时,“国家免检”简直成了企业产品的金缕玉衣,一旦穿上仿佛学生考上牛津剑桥,自觉高人一等,逢人便要拿出来炫耀一番。
然而,奶粉事件让金缕玉衣顷刻成了乞丐服,公众的质疑让免检制度无地自容,在舆论的雨打风吹下,它终于下岗了。对消费者来说,这无疑值得庆祝。
不过,仔细研究免检制度的内容,公众不难发现,制度本身固然需反思,但更关键的还是出在执行环节。因为按照规定,免检并非不检查,而是每年进行监督抽查。既然这样,免检产品出了问题,检查人员是无论如何也逃不脱干系的。抽查是否只是走走过场?存在不存在吃拿卡要现象?失职人员如何处理?都是需要检讨的。
企业产品出事,制度缺陷可以通过修改而得以完善,有关工作人员的作风呢,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检查人员打个盹,消费者就要受一处伤。关系公众的任何事情,都来不得半点马虎。如何做才能既保证产品质量,又不至于加重企业负担,值得有关方面用心琢磨琢磨。
本来,设立免检是为减轻企业负担。当免检成了不检,企业是减轻了负担,但产品的质量问题会因此而有疏漏的可能。倘若由此导致消费信心的丧失,制度当然已无存在的必要。透过此次奶粉事件,公众有理由担心:若有关人员对工作习惯于应付,走走过场,那么隐忧还是存在的。
废止免检制度,相对容易;如何防止检查流于走过场,则需下更大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