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毛建国
每年的9月22日为“世界无车日”,国内绝大多数城市都作出了积极响应,广州规定,“无车日”当天九成的公务车要入库(9月20日《广州日报》)。
有车无车、车多车少,应该是无车日活动成效的一个重要检验标志,但“无车日”不能只盯着车。
今年中国城市“无车日”活动主题是:人性化街道。问题的关键是,到底什么样的街道才可称为人性化街道?个人之见,在公共交通时代,所谓人性化最起码应该具备如下内涵:便捷的公交线路、方便民众乘坐公交、方便民众选择非汽车出行。这就要求城市街道在设计管理上显得更以人为本,城市在规划上尽量给民众步行、自行车行进一个绿色通道。
然而,目前在有些城市汽车的权利被无限放大,而自行车、“11号车”只能退而后之,甚至有的城市已经“骄傲”地宣布取消自行车道了。这一现实下,街道何来人性化?而看“无车日”担当重任的公共交通,又有多少城市敢和伦敦一样喊出“巴士就是我的私家车”口号?去年“无车日”期间,由北京8家环保组织联合进行的公共交通满意度调查结果公布。结果显示,对公交满意者不足10%。这一现实下,公交何来人性化?
不食人间烟火,一味呼吁“无车日”,无济于无车活动的长效、有效开展。当然,我们不应该否认,在街道乃至公交的人性化上,很多城市都已经作出了极大的努力。然而,回头看“无车日”来到中国的这几年,除了活动当日有些宣传活动外,余下的时间,激起了公众多大的兴趣?
无车日别只盯着车,此时,或是我们反思“无车日”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