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人民时评:传统文学网络时代拥抱谁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5日10:45  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孟海鹰

  网络、作协主席、打擂……近日,一项名为“全国30省(区、市)作协主席小说竞赛”的活动,在网上拉开序幕。活动启动一周,就已吸引300万用户前来浏览,单部作品阅读量更是高达10万人。

  一次网络擂台,何以激起千层浪?事实上,传统文学奖项并不少,此次人们关注的重要缘由,恐怕是活动所传递出的传统作家面对网络的姿态——“能在更广阔的层面上接受读者的检验”,“期望网络能把文学的力量传得更远”、“不要过于强调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区别,它们只是传播介质有很大不同”……

  相比起网络的红红火火,传统文学的老阵地确实颇显冷清。以文学期刊为例,发行量的日益减少和读者群的日渐萎缩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上世纪80年代初期精品文学期刊迭出、动辄发行几十万份的好时光已经不再。今天,作协主席们转身向网,令人期待。

  我们有理由期待:传统文学也许可以借助网络的力量,走得更远,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们有理由期待:借助网络,一个国家的精神素养可以在更深广的维度下建构。

  网络方便快捷、容量巨大,但同时也泥沙俱下,良莠不齐。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也有理由期待:传统文学的进入,为网络文学激浊扬清。

  当我们以一种开放态度来欣赏这次擂台,忍不住要问的,也许还是老问题。一比高下,比什么?怎么比?

  事实上,在网络打擂、在线阅读的今天,我们依然有必要重温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的确,网络天地再大,闭门造车,依然成就不了优秀作品。

  前些日子采访长春电影节,在农村题材影视剧全面走红市场之时,几乎所采访的所有导演,都在清醒地强调,现在仍需大力提倡深入生活,写出贴近现实的鲜活之作。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传统文学透过网络拥抱的依然是生活,是文学的未来。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更多关于 文学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