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龙
“五一”黄金周取消后,“十一”假期成了除春节之外唯一的黄金周。用“井喷”来形容这个黄金周一点都不为过。如果说往年出行的游客愁于黄金周“一票难求”的话,那么这个“十一”国庆长假,游客感受最深的恐怕就是“一床难求”。
到处都是人,是这个黄金周的真实写照。火爆场景让旅游业看到了回暖的拐点,全国假日办发布的数据,从经济学角度上看也很是喜人。9月29日~10月5日,纳入全国假日旅游统计预报体系的119个旅游景区(点)共接待游客1829.1万人次,同比增长13.2%,门票收入同比增长16.4%。然而,透过“十一”井喷的表象,其背后所隐含的民众出游需求与假日变革之间的矛盾,似乎依然是个待解的难题。
“十一”出游人数创新高,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五一”黄金周的取消。在假日改革的旗号下,某些专家执意认为黄金周的弊端已经给社会带来了压力,因而宜变“集中休假”为“分散休假”。于是“五一”黄金周在公众的质疑声中被取消,换来了清明、端午和中秋的法定节假日。
有意思的是,当初取消“五一”黄金周,专家给出的理由就是以5个小假、2个长假来分散出游的人群,从而减少旅游景点的压力,这样可以保护文物古迹,保护生态,减少资源的过度利用。然而,“十一”的井喷可谓给专家抽了个耳光,出游者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创下新高。庞大的游客集中在国庆假期出行,只会造成对环境的更大破坏。
而由此带来的游客权利必然很容易失去保障。在很多景区,房价都在平时的价格上翻了一番,宾馆说房价多少就多少,游客只能无条件接受,丝毫没有讲价的机会。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游客“讲一次价,房价涨20元”的“霸王行为”。在这种“一床难求”的尴尬下,所谓的休闲游变味成了“闹心游”。至于那些假日变革之前黄金周所呈现的种种弊端,比如黑车宰客、服务缩水、交通困难等不但不见解决,反而有变本加厉之势。
我们变革假日的目的是要保障公众的出游权利,其实质就是落实每一个人的休假权。特别在带薪休假尚不能完全兑现的前提下,黄金周在很大意义上被赋予了公众休假的权利和休闲的价值取向。因而,黄金周的存废就不只是假日变革那么简单,还关系着公众能否享受到休假权。诚然,9年的黄金周之痛确实到了需要变革的时候。可是如何变革,如何调节公众的出游需求与假期变革的冲突,显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十一”黄金周的井喷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假日变革。一方面,公众需要休假,另一方面,我们又缺乏一个带薪休假的制度环境,所以这最后一个黄金周才得以保留。专家说了,明年才是检验假日变革效果的关键一年。可是假如明年的黄金周依然井喷,难道我们真的要恢复“五一”黄金周吗?那岂不是让天下人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