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舒圣祥:国家破产喻示着行政失败和官员失职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4日07:42  汉网-长江日报

  作者:舒圣祥

  这几天,“国家破产”这个词频现报章。说的是金融海啸发威,很多国家已经濒临“国家破产”的绝境:冰岛、巴基斯坦等国的外汇储备已经捉襟见肘,恐怕需要拖欠国债,其他国家如乌克兰、哈萨克和阿根廷亦濒临破产边缘。

  有专家解释:“国家破产”只是一个形容词。意思是说,它不是一个动词,并不预示着一个国家马上就会改换门庭,而只是用于形容一个国家经济形势之危急。 这个道理其实并不复杂,作为一个国家,它至少拥有课税权,它还可以增印钞票,还可以向他国举债,实在不行,它也还可以赖账。

  这样说来,难道“国家破产”真的一点不可怕吗?当然不。国家加重课税,人民会反对;它增印钞票,会直接导致通货膨胀,经济情况会更糟;它向别国举债,前提却可能是要答应一些有损国家利益的苛刻条件;它赖账不还,必然严重损害国家信誉,以后很可能会借债无门,而且债务终究不会自动免除,最终还是会平均分摊到每个国民身上——对国民而言,“国家破产”无疑仍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我们不用担心“国家破产”的问题,但发生在他国身上的经验教训,我们却大有必要从中吸取,尤其是在地方政府的层面。近些年来,地方政府巨额负债问题,已经多次引起人大代表和公共媒体的关注。不客气地说,一些基层政府已深陷资不抵债意义上的“破产”困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或许就在于那些政府官员深谙“破产只是一个形容词”之道:只需管自己借钱创政绩,不用管继任者怎么还钱,反正政府是永远不可能破产的,借债人无须为过度负债承担任何责任,只要能借到,不怕借的太多,也无论怎么去借。

  “国家破产”、“政府破产”都是惊叹词,它喻示着行政的失败和官员的失职,它虽不至于葬送作为实体的国家和政府,却必然葬送掉人民的生活幸福感,以及国家和政府的公信力。因此,“国家破产”、“政府破产”绝不仅仅只是媒体夺人眼球的形象说辞,而是一个饱含感情色彩的非常有价值的惊叹概括。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更多关于 国家 破产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