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涂志刚:今年诺奖是一场文青的寂寞狂欢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4日07:56  新京报

  作者:涂志刚

  【尖锋话题·勒·克莱齐奥获诺奖】

  这两天上豆瓣,看到一句很好玩的留言,大意是说,勒·克莱齐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让中国的文青和伪文青们一片狂欢。为什么会狂欢呢,依我看,第一层意思应该是,今年这个获奖者,他的名字我知道,而且还看过他的书呢。

  我现在还记得,诺贝尔文学奖宣布的那个晚上(北京时间),我守在电脑前拼出那个拗口的法国名字时的兴奋心情:勒·克莱齐奥,这可是我喜欢的作家呀,连我媳妇的网名都是从他的小说《流浪的星星》里面取来的呢。确实,相比前几年的诺奖得主,从耶利内克到品特、莱辛,这些人的名字我们即使听过,他们的作品在国内翻译得也不多,勒·克莱齐奥则不一样,他的书1983年就有中译本,而且到目前为止,他的小说至少已经有7种翻译成了中文,包括他的代表作《诉讼笔记》,甚至在今年年初,作家本人还来了一趟中国,领取了由中国颁发的一个文学奖。

  可是我们真的熟悉勒·克莱齐奥吗?其实就像豆瓣上的留言所说,狂欢的,只是文青们而已(或者我也是文青或伪文青之一?)。看看勒·克莱齐奥获奖之后的中文报纸,除了曾经翻译过他的许钧、袁筱一、金龙格,还有余中先这样的法国文学专家,真正能对勒·克莱齐奥发言的人根本就没有几个,至于他的书,虽然号称翻译出版了7本,不过我们看看印数的话就会明白,勒·克莱齐奥在中国的阅读市场是多么的边缘:《少年心事》印了2400本,没有重印;《诉讼笔记》印了5000本,没有重印;至于《战争》,这本书印了10000本,不过直到上个月,我还在特价书摊上看到了它呢。

  说中国读者冷对勒·克莱齐奥是不确切的,《少年心事》在旧书收藏界被炒到100块钱一本,就是因为有众多的读者希望读到这部少年小说集,但如果真因为作家曾经三次来到中国就认为我们有多么熟悉他,那就未免有些太自作多情了。说到底,对绝大多数读者而言,勒·克莱齐奥和之前的诺奖得主们没有什么区别,依然是个有点儿陌生的作家。

  其实勒·克莱齐奥得奖没有多久,就有评论说,诺奖评审委员会延续了最近几年的风格,又选了一个边缘人———勒·克莱齐奥虽然大名鼎鼎,但他不但没有得过龚古尔奖,连其他比较次要的法国文学奖项也没有摊上几回,说起来有点尴尬,这个喜欢以流浪儿、乞丐、小偷作为自己主人公的作家,在法国文坛,本身也是有点边缘的。

  当然,作为一个已经拥有了7部中译本的作家,勒·克莱齐奥和近年的大部分诺奖得主还是有些不一样:他的书好读,文笔优美,叙事更不晦涩。在现代派和新小说的晦涩海洋中,在耶利内克、品特这样的“诺奖风格”中,勒·克莱齐奥的优美,同样是一种异类。

  勒·克莱齐奥的小说,我最爱《少年心事》和《流浪的星星》,两部小说都以孩子的眼光审视世界的黑暗,情节简单、情绪悠长,优美之中,有一种悲怆的意味。不过大概也正是因为如此,勒·克莱齐奥才不可能畅销吧。从新闻报道来看,他的几部小说,最近都要重印,不过出版商们对于重印的数字,显然还是缺乏信心:就小说而言,作品的好读或者优美已经不再和畅销相关,而诺奖更早就不再是畅销的保证。考虑到勒·克莱齐奥缺乏帕慕克那样的话题,更缺乏耶利内克那样的噱头,他的书,大概注定也只能是属于文青的吧。看样子豆瓣上那句留言真没有说错,这毕竟只是一场文青们的寂寞狂欢,不独于勒·克莱齐奥如此,便是对于整个诺贝尔文学奖,又何尝不是这样?

  □本报文娱评论员 涂志刚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